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论成昆铁路的修筑

来源:    时间:2018.1.24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

  宁志一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最大一个交通项目。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197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为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之一。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堪称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今天在纪念党中央决策三线建设50周年之际,对成昆铁路修筑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一论述是很有意义的。

  修筑成昆铁路显示了第一代领导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四川到云南的铁路修筑,最早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1863年,英国人斯蒂文森拟定了一个“中国铁路网”的计划,内容包括以汉口为出发点,筑铁路东行到上海,西行经四川、云南直达印度的设想。1898年,法国人在取得修筑滇越铁路的特权后,也曾企图把铁路从云南修到四川。但这些计划均慑于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耗资巨大而却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南铁路网继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宝成铁路开工建设后,成都到昆明的铁路踏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52年,西南铁路设计分局开始了踏勘成昆铁路的艰难征途。在成都至昆明长1000公里、宽200公里的范围内,提出了成昆铁路三条线路方案:东线从内江站起,经自贡、昭通、宣威到昆明,全长889公里;中线从内江站起,经宜宾、东川、嵩明到昆明,全长780公里;西线从成都起,经乐山、西昌、广通到昆明,全长1167公里。

  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苏联专家断言,三个方案中,只有中线可行,西线是修建铁路的“禁区”。1954年9月,铁道部第二设计院按照苏联铁路技术标准作了成昆铁路中线方案初步设计。

  然而,中央最终否定了苏联专家推荐的中线方案,大胆确定了西线方案。成昆铁路西线方案的开发前景是勿庸置疑的。西线所经过的攀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开发前景巨大;铁路辐射范围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意义重大。中国铁路网称为三横五纵,五纵即南北走向的五条铁路。在青藏铁路尚未建成时,成昆铁路就是这五纵中最西的一条交通干线。如果成昆铁路越往西,整个铁路网向西的覆盖面就越大,铁路对西部带动作用就越大。

  成昆铁路的前期修建过程,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起起伏伏。经济建设高涨,上马建设;经济紧缩,工程停工。从1958年开工至1962年建设工程的几上几下,通车里程很短,但成昆铁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一直未停。

  1964年夏,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区,成昆铁路修筑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西地区钢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没有铁路大动脉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8月,李富春、薄一波在《关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报告》中,提出 “西南工业基地建设,目前的关键在铁路。关于铁路建设问题,已经向主席和中央作了报告。”

  毛泽东在决策进行大三线建设时,反复提到要加快成昆铁路的修建。他说,“我们搞三线建设没有火车,坐汽车去,没有汽车可以骑毛驴去。”毛泽东的这段话,不仅显示的是伟人的气概,也形象说明,交通是制约西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他反复强调  “铁路要从两头修。第三线基地尽量快一点。” “要快修,要多修点,五十个工点少了,搞六十个点,再不够开一百个点,总而言之,成昆线要快修。”毛泽东是以攀枝花、成昆铁路作为整个三线建设的代名词,可见成昆线在他心中的份量。

  在中央决策三线过程中,多次提到苏联远东铁路大动脉对最后战胜法西斯起到的作用。1965年1月,毛泽东说,“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 苏联的示范效应,中国战备的紧迫要求,成为了成昆铁路大会战的直接动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技术实力使修筑成昆线有了可能。1958年连接西南和西北的宝成铁路通车,为在西南崇山峻岭中修筑铁路进一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三年国民经济大调整,到1964年,中国经济基本恢复了元气。四川的粮食产量到1965年已经达到了206亿公斤,恢复到了1957 年的水平,能够基本保证几十万人大会战的农副产品供应。

  修筑成昆铁路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性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实施,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在经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像铁路建设这种涉及地域广阔、工程艰巨、投资额度巨大的建设项目,更是需要中央的统筹安排。会战期间,邓小平、彭真、贺龙、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等中央领导相继到三线建设现场考察、指导工作。彭真说:“成昆路的工作量4倍于宝成路,如果我们用4倍于宝成路的力量,就可以用建设宝成路的时间建成成昆路,如果用8倍于宝成路的力量,成昆路的建设时间还可大大缩短。”彭真是1959年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十大建筑的总指挥。他说:“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建成,北京新车站7个多月建成,现在我们就是要拿这种精神来搞三线建设。”彭真形象的比较,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

  一是成立强有力的指挥机构。1964年9月组成了有西南局主要领导挂帅,铁道兵、铁道部主要领导参加的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下设工地指挥部、技术委员会和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成昆铁路建设大会战。

  二是施工队伍以铁道兵为骨干力量。大会战以铁道兵主力部队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为主力,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通信信号公司和成都、昆明铁路局以及沿线民工参与,整个施工队伍共计30万人。

  三是汇集全国科技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成昆铁路建设,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采用和发展新技术。会战指挥部的技术委员会动员和组织了来自全国许多科研、设计、工程、运营单位和大专院校的1200余名科技人员,分别对65个新技术项目进行攻关。成昆铁路有18项新技术、新工艺达到或超过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四是沿线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由于三线建设的特殊性,成昆铁路的修筑没有更多的公开宣传报道。但内部的动员是相当充分的。四川、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对成昆铁路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援。1965年2月,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支援重点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支援成昆铁路的建设问题。

  按当时的进度计算,中央原定在1968年“七一”通车,是完全可以实现。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1967年的一月风暴中,铁道部、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以及其它铁路部门的领导机构被夺了权,大批领导干部被揪斗。两派群众打派仗,至使机关瘫痪,工程停顿。这次大动乱,原定的全线接轨通车计划落空。1969年8 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成昆线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命令,并宣布西南铁路建设由铁道兵统一组织指挥。广大铁路工人、技术人员、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数万员工兼程返回工地。经过半年的抢建,成昆铁路终于按计划通车。成昆铁路修筑文革中嘎然而止又再次启动最后建成通车的经验教训也说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开了和谐安定的政治环境,要建成成昆线这样的大项目是难以想象的。

  成昆铁路是筑路大军忘我奋斗牺牲精神的结晶

  中国西南横断山脉,排列着南北走向海拔超过3500m的高山和高逾5000m的极高山;山脉之间的大河谷,奔腾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高差显著的平行岭谷地貌。成都,就位于台阶东面比较平缓的四川盆地中,海拔约500m;而昆明,则在成都南面的云贵高原,海拔约1900m。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要在如此复杂的地理条件下修筑这样一条铁路干线,只能称之为经济技术条件基本具备,因此探讨精神层面的内容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马克思写道:“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是人民群众情感方式的最高层次。人民群众的激情、热情,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因素。修筑成昆铁路,更是30万筑路大军的一段激情燃烧岁月。

  工地上广泛开展的劳动竞赛是这种建设激情的生动写照。全线最艰巨的工程是在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为加快施工进度,各隧道施工单位开展了“月百米成洞”和“双百、双保、两不超”(即单口月成洞百米,每米百工;保质量、保安全;材料、风电不超耗)的劳动竞赛。1965年1月,北段关村坝隧道首先实现了百米成洞,党中央来电祝贺。这一突破带动了全线隧道快速施工的开展。全线有507座隧道口次达标。北段有十座大桥实现全桥施工不过月。当时我国最大的空腹式石拱桥,即主跨54米的一线天大桥,实现了99天完工。

  要将激情转化成持续的工作动力,还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工地党委提出了一个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任务(建路、建章、建军),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和八字要求(从难、从严、落实、过硬)。这些方针口号,包括了修建铁路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奋斗目标和战斗作风,成为30万大军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共同准则。在实施中把思想工作落实到洞口,桥头、工点和连队。在实施中各单位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用典型推动一般。

  有了“让党中央放心”,“让毛主席睡好觉”这样质朴的情感,流血牺牲也会再所不辞。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修建铁路,各种难以预料险情的出现,造成人员伤亡难以避免的。在修建过程中,为了争工期,超常规的施工方法,也造成建设者牺牲较多。关于成昆铁路的牺牲人数,迄今未见权威详尽的统计数字公布,各种资料显示的是1000多人至3000多人不等。今天当我们行进在蔚为壮观的“空中铁路”和“地下铁路”,看到那些巧夺天工的工程和默默守望着来往列车的坟茔,不由会产生浓烈的悲壮情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修建铁路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人员伤亡已经大为减少。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 “天路”美誉。令人欣慰的是,在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在工程中牺牲。抚今追昔,我们特别感慨新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多么的艰难,一方面经济的落后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经济的落后,对建设速度又有很大的制约。有的建设项目只能在条件勉强具备的情况下上马,没有牺牲奋斗精神是难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可以说成昆铁路的修筑包含了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各种元素,是30万筑路大军在崇山峻岭间谱写的一部壮丽史诗,值得认真研究宣传。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