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吴玉章君在四川留法预备学校之演说

来源:    时间:2018.1.26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

  吴玉章君在四川留法预备学校之演说

  1920年1月7日

  我们倡办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已有几年,人数日见发达,这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我们提倡留学的理想,以为学术是天下为公,无种界、国界、男女、贫富之分的。由这理想生出两种观念:第一是要认明学术进步是为大多数人求幸福的,不是为少数人享优先权、谋独占专利的。从前的人看这学问二字是一部分少数优秀的人所专有,欧洲古来有学问的大都属于教士,我国也有所谓士子的一阶级,因此生出贫富贵贱境遇的不同,就使社会上有学术的人为一部分人所独占,并且恃以骄人,不但不谋普及,且惟恐其普及,渐渐就失了学术进步的本旨,社会上对于他亦生一种嫉妒嫌厌之念。其实无论谁何,只要受适宜的教育,必可得相当的学识,岂能因他的境遇不同就定他的优劣。所以我们认定教育是当普及的,教育普及是可能的,所以时时谋教育普及。第二是要认明文明进化是后胜于前,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前的学者多以古圣先贤是后人万不能及的。但是我们如果以人类进化的事物来比较,这个道理似乎不确。为什么呢?因为从人类学上看起来,人类是从高等动物进化而来,其文化也是由野蛮而文明的;由进化学理上说起来,应该是始终是一个趋势,后头比前头高,断没有某个时代进化已到极点,以后就不往下落了。拿现在的物质文明,如汽船、火车、飞机、潜艇,是数百年或数十年前的人所未及见的,来细细一想,后人确比前人强。这不是菲薄古人,这是人文进化的阶级时会必由之径路,非贤否智愚的问题。欧洲十七世纪以前,也以为古人非今人所能及。自法人笛卡儿提倡怀疑学派,对于前人的学说非经确实证明不轻附合,从此科学革新,政治革命,因以产出十八、十九世纪的新文明。我辈生于现代,凡事不可盲从,必须经自身考察,决其合乎理性才能认为真理。现在世界开明,交通便利,新思潮象春潮怒发,我辈不可不亲身观察,以定从违。世人往往有主张一种学派,必强人人服从,否则入主出奴,互相谩骂;彼诋此为邪说,此诋彼为妖言,其实皆不免于偏狭。诸君青年,惟当本已之自信心周览世界之学术,必切实证明为真理,而后从而信之,才不负我辈生于今之世界。综合言之,约有两句扼要语:一作先觉的人不可有专制性;二作青年的人不可有奴隶性。同人本这精神,谋教育的普及、学术的进化,提倡种种办法,或译书报,或办学堂,尤以留学外国为切要,这也是因为国内政治不良、学校不备的缘故。留学费巨,又设俭学之法,寒士俭学且不能,又倡勤工俭学的办法。这是为谋普及万不得已之举,如家计稍裕,仍以俭学会办法为宜。因以工求学,其事太苦,且亦不易。

  现在且略述留学法国情形,以作诸君参考。从前官费生是每月400佛郎,如果举动须宽裕,自然是仅仅足用,或者且不足用。若是俭省,每月200余佛郎亦勉强足用。至若格外刻苦,100余佛郎亦可敷衍。所以从前俭学会规定每年600元,照前几年价约合佛郎一千五六百个;现在佛郎价跌,每一元可买佛郎十一二个,600元约可买6000多佛郎。现在战后法国物价腾贵,但最近友人来信,每月300佛郎亦可足用;是从前所规定的600元一年,现在实觉有多无少。至于路费,由上海到马赛只须100元,这是法政府特别减价以优待吾国俭学生的。治装费要100元。至于勤工俭学生,只须船费100元、治装费100元及到法后预备费二三百元。到工场后就可自食其力,工余略求一点学问,或是作工(得)一点钱再来求学。这是极辛苦的办法,虽然不是办不到,但总要知道是吃苦的,不是安乐的,以后到了法国才没有后悔的时候。并且在本国必要学语言技术,如金工、木工、石工及机械等普通知识,然后易于入工场;否则徒卖气力,是不能与欧人竞争的了。现在也有人说,不但勤工俭学不行,就是俭学会的六百元也不济事,这未免过激了。但是各人用什么主意留学,就要照什么办法,不要象从前有一二个学生,本是俭学出去的,到了巴黎,他见官费生及有钱的学生这样阔绰,他就抱怨我们提倡俭学的人太与他把学费定少了。据兄弟考察,我国在巴黎的穷学生所费尚不及我们俭学生的一半。所以甚希望诸君要打定主意,然后到了巴黎才不失望。

  我们何以提倡留学法国?因为法国是欧洲文明中心,世界学术发明多由法国,近又战胜德、奥,其人民性质与吾国颇相似。吾人留学不但专重学术,尤在取得其社会观感,以为本国改良之用。此时吾国混乱已极,学校几有停办之势。去岁湖南各校教习、学生到北京来预备勤工俭学者不下400余人,彼等谓与其死于沟壑,毋宁往法国作极苦之工。国内无良学校,可痛!国内无干净土,尤可痛!近来新思潮颇盛,因为这种时势,更易产生此等思想。俄国革命进步最快,是因为俄国有新党主政。俄国党人无不曾历法国。吾人欲察其发动之源,亦不可不一往考查。诸君遇着这举世混浊之时,新潮汹涌之会,不可不勇往直前,造最新的时势。前途远大,诸君勉之!

  (原载《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