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巴山蜀水铸忠魂——红四方面军长征与四川

来源:    时间:2018.1.31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

文/ 周锐京

 

  长征,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出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转战两年,先后到达西北抗日前线的战略大转移。红四方面军长征始于1935年3月28日嘉陵江渡江战役,在四川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征程,最终于1936年8月上旬与红二方面军离开四川共同北上。

  一、红四方面军为什么会撤离川陕苏区进行长征?

  (一)根据中共中央命令,配合、策应中央红军

  1. 中革军委于1935年1月20日制定的《中央军委关于渡江作战计划》明确提出:“我野战军(指中央红军)目前基本方针,在由黔东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四方面军在野战军渡江之先,应向重庆方向积极行动,吸引川敌之主力于自己方面,以便我野战军顺利渡江。在我野战军渡江后,则转向苍溪至南部嘉陵江两岸反攻,密切配合我野战军与川敌进行决战,以打通横贯川西北的联系。”对中央的这封电报,徐向前元帅记忆特别深刻,他回忆:中央来了电报,要四方面军派出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时间大概是一九三五年一月间,徐向前说:“电报我看过,印象很深。中央红军的处境一直是我们急切关注的问题。”红四方面军研究后决定仍按清江渡会议制定的方针向川陕甘发展,先把广元、昭化拿下来,消灭胡宗南刚刚伸进四川的一部分力量。如果拿下广元、昭化,就控制了嘉陵江两岸川陕交界的咽喉要地,进而可图川西平原,甘南,陕南,伺机接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

  2. 1月22日,即在红四方面军广昭战役发起的同一天,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电示红四方面军:“为选择优良条件,争取更大发展计,决定我野战军(指中央红军——编者)转入川西,拟从泸州上游渡江,若无障碍,约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为使四方面军与野战军乘蒋敌尚未完全入川实施‘围剿’以前,密切地协同作战,先击破川敌起见,我们建议你们应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湘)敌,而集中红军全力向西线进攻”。还明确指示四方面军“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接中央和军委电令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大家认为,如果不是中央红军的处境相当艰难,中央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中央红军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全国各个根据地红军的命运。会议认为: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必须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因而西进策应中央红军作战,是四方面军头等紧要的事。基于以上认识,会议当即作出四项决定:“第一,暂时停止与胡宗南的角逐。第二,由三十一军和总部工兵营,火速搜集造船材料,隐蔽造船,解决渡江工具问题。第三,适当收缩东线兵力,准备放弃城口、万源一带地区。第四,即以主力一部出击陕南,调动沿江敌人北向,为在苍溪、阆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并接应已经进入陕南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

  3. 20多天后,也就是二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回师川北后,又接到中央二月十六日电告:因敌以重兵在泸州附近长江沿岸防堵,渡江艰难,不易通过,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主力转向川黔边机动作战。红四方面军为继续贯彻实施向川陕甘发展的方针,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展开了西进岷江的军事行动,决定仍在苍溪、阆中间强渡嘉陵江。由此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大幕。但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仍“密切注视中央红军的转战动向,伺机进行有力策应”。( 徐向前语)

  4. 那一时期,红四方面军领导人考虑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配合中央红军的问题。徐向前回忆,嘉陵江渡江战役后,红四方面军通过中坝战役,控制了涪江两岸大片地区。按原计划应向甘南进击,但徐向前深感兵力不足。下一步怎么办? 徐向前发电报请示张国焘、陈昌浩,提议把南边的部队向北集中,迂回碧口,抄胡宗南的后路,进取甘南。但张国焘死活不吭气,叫人干着急。后来他说,那时他正注视中央红军的动向。对西出或北出,下不了决心。

  由上可知,红四方面军正是根据中央的命令,为配合、策应中央红军而撤离川陕苏区进行长征的。

  (二)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

  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四川军阀混战犹酣,并反对蒋介石的势力染指四川“剿赤”事宜。敌人营垒的四分五裂,是红军立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自从刘湘组织六路围攻起,这个条件便发生了变化。四川军阀从内乱走向联合,开始统一对付红军。接踵而至的,是蒋介石与四川军阀的联合。敌人营垒的暂时稳定和统一,造成从四面八方联合压迫我军的严重局面。一旦“川陕会剿”开始,敌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势必陷我军背腹受敌、进退失据的极端不利境地。蒋介石在川陕根据地周围部署的兵力,达二百个团以上,层层筑碉,严密封锁。蒋介石为防止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实行各个击破,正调遣兵力,企图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因此,为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三)川陕根据地民穷财尽,红军只有另找出路,以图生存和发展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革命根据地要支持战争,支持红军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红军打仗,一要吃饭,二要穿衣,三要兵员,四要武器弹药。没有这些,所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便是空想。川陕根据地后期的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民穷财尽。要粮没粮,要衣没衣,要兵员补充没兵员补充,别说部队打仗,就是生存都成了问题。如果敌人的“川陕会剿”来临,我们缺乏支持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既便咬紧牙关,勉力支撑,但毕竟难以持久。要想再打一场类似反三路围攻或反六路围攻那样的战争,说到底,叫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九三五年五月初,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准备在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时,红四方面军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就地休补,发动群众,筹粮扩红。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立即在江油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各军的负责同志均参加。会上,张国焘讲了撤出川陕根据地,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两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造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为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方面军下一步应首先占领北川、茂县、理县、松潘一带地区,背靠西康,作立脚点。大家没有异议,一致同意按张国焘的意见行动。

  西向岷江地区,建立川西北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实现两个方面军的胜利会师,成了动员和鼓舞部队的巨大动力。

  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历程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波澜壮阔,历经艰辛,反反复复,可以概括地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年3月-1935年9月):策应中央红军,会师后共同北上

  1. 强渡嘉陵江,飞夺剑门关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根据党中央关于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行动的指示,发动了嘉陵江战役,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大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共歼敌12个团共计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至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打破敌人正在组织的“川陕会剿”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都有重大作用。

  2. 西进岷江流域,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固守北川河谷的计划,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北川河谷战役(又称土门战役)。这是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流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红军在川西进行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取得胜利最彻底的战役。从4月底至5月22日,川军投入兵力约12个旅,被歼灭1万余人。战役的胜利,对保障红四方面军西进,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具有重大意义。

  3. 懋功会师分路北上

  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流域,先后攻占茂县、汶川、松潘、理县,建立了松理茂赤区,从各方面做好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准备,并派出一部前出至懋功地区寻找和迎接中央红军。6月12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北面达维会师。

  两军会师后,为了统一战略思想,党中央政治局于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建立以甘南为中心的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总方针,为红一、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深入发展革命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1935年7月,红军原定《松潘战役计划》未遂,便决定分左右两路经草地北上。8月,根据毛儿盖会议的决定,红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开始向洮河流域行进。 8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红4军、红30军,随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于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其余各部在红军总部率领下,陆续到达阿坝地区。

  第二阶段(1935年9月—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

  1. 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

  包座战斗的胜利为红军北上陕甘打开了大门。然而,张国焘却顽固地坚持其南下转入川西地区发展的错误方针,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三军等单位离开巴西地区单独先行北上后,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及随左路行动的红五军和红三十二军南下。9月中旬,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和南下命令,要求红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军残部,在广大地区内建立根据地”。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至此,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恶活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 红四方面军南下征战

  10月7日—20日,红四方面军发动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总计击溃川军6个旅,毙、俘敌3000余人,占领懋功、丹巴两县城及懋功所属的绥靖、崇化、抚边三屯和达维、日隆关等要地。

  1935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11月中旬,红军与川军在百丈关一带与刘湘指挥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虽然歼川军1.5万人,但自己也伤亡近万人。11月下旬,红军被迫撤至名山西北地区转入防御。至此,天芦名雅邛大战役遂告结束。

  第三阶段(1936年2月—1936年7月上旬)转战康北休整

  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开始实施康(定)道(孚)炉(霍)战役,红军分三路向道孚、炉霍、甘孜转移。至4月上旬,红军控制了东起懋功、西至甘孜、北连草地的大片地区。

  红四方面军由于南下、西进,往返于雪山、草地和连续作战,减员很大,由南下时的45个团8万多人减至28个团4万余人。到达康北地区后,部队进行了休整。全军整编为5个军(第4、5、9、30、31、32军)19个师及直属妇女独立团,全军共4万多人。

  部队整编之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同时开展群众工作,开辟了康巴革命根据地,并为迎接红二、红六军团作准备。

  第四阶段(1936年7月上旬—1936年8月上旬)迎接红2、红6军团,会师共同北上

  1936年6月底,在红四方面军的迎接下,红二、红六军团先后抵达甘孜地区。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城城郊举行了会师大会。

  1936年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红四方面军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北进。8月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从包座地区出发继续北上,离开四川进入甘南。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的长征遂告结束。

  三、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的几个特点

  (一)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和策应中央红军而采取的战略行动

  如前所述,为了支援和策应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发展至鼎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毅然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个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西渡嘉陵江进行长征,牵制敌军主力。当时中共中央和许多重要干部正随同中央红军行动,处境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赴援,可能导致中国革命的更大损失。

  红四方面军为掩护中央红军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第 30 军出北川南下,解放了沿途县镇,为日后中央红军的北上创造了良好条件;第4 军则奉命开往更北面的松潘县,以阻止甘肃南部的敌军毛炳文部队南下入川;中央红军北上的右侧成都平原方向,完全被红四方面军屏护,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二)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长征走过的路途也最为艰难

  从自然条件来说,红四方面军长征走过的路途最为艰苦,虽然红四方面军长征走的总里程少于红一、红二方面军,艰苦程度却过之而无不及,仅过草地这种最艰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爬过的雪山更是不计其数,远远超过其他两支红军主力长征所爬过的雪山数目。

  从党内斗争来说,由于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坚持分裂主义行径,许多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内心都经历了非常痛苦挣扎的过程。正如徐向前所说,在党中央单独北上后,我想,是跟着中央走还是跟着部队南下呢?走嘛,自己只能带上个警卫员,骑着马去追中央。那时,陈昌浩的威信不低于我,他能说会写,打仗勇敢,又是政治委员。他不点头,我一个人是带不动队伍的,最多只能悄悄带走几个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和部队在一起,走着看吧!这样,我就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

  (三)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遂行的许多重要战役战斗都是在四川进行的

  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如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包座战斗、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康(定)道(孚)炉(霍)战役等。

  (四) 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的时间最长、途经的地区最广

  红四方面军整个长征时间20个月,行程8000余里,在四川长达18个月,行程在6000里左右。征战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广元、南充、绵阳、阿坝、甘孜、雅安、成都等7个市州近50个区县,占红军长征过四川所经过地区的七成多。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本文刊载于《四川党史》2016年第4期。)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