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供稿《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期由双流区委宣传部、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与双流区委史志办联办的《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其中增设的版块《少年说》,将为孩子们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品读四川的地名掌故、成都的人物故事、双流的红色历史等方式让孩子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史志办公室供稿第一期《少年说》分享了抗日烈士彭德明的故事;第二期《少年说》分享了红色遗址擦耳岩的故事。
彭德明,原名彭德芳,1913年生于双流县城厢镇(今双流区东升街道)。1934年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6期甲班,专习轰炸机驾驶。1936年毕业,编入空军2大队14中队,任少尉飞行员。
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彭德明投身抗战。奉命轰炸驻上海日军大本营和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此后,又在塘沽、淞沪间,出色地完成了轰炸日本海军旗舰的任务。1937年11月11日,彭德明在一次执行完任务返航时突遭日机截击,壮烈牺牲。年仅24岁。
1986年8月1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彭德明为革命烈士。
擦耳岩为紧靠双流区金马河东岸的一个小场镇(现属双流区彭镇金桥社区),地处双流、温江、崇州三地交界处,因此处水流湍急,行船至此常有碰头擦耳的危险而得名。
解放前夕,为方便在大邑的“川西南人民武装工作委员会”及所属诸县党组织与成都上级党组织联络,主要是成(都)雅(安)路和成崇(庆)路而设立的秘密联络站。擦耳秘密联络站设在徐茂森家的茶馆里,主要负责过往同志的住宿、传递文件、转送武器弹药和就地组织开展群众运动等。后经发动群众,成立了“新同会”和“农翻会”,并创办了地下刊物《火炬报》,建立收音站,电台和“报社”均设在了徐海东家里。通过收音站收听新华社电讯,再记录下来刊在《火炬报》上进行革命宣传。从1947年7月1日创刊号问世到联络站被破坏的3个多月中,《火炬报》印发量由60多份增加到200多份,其发行范围由成都、崇庆、大邑、邛崃扩大到灌县(今都江堰)、仁寿、眉山及至西康省等地。
1949年冬,联络站暴露。徐茂森、徐海东被捕,狱中,叔侄俩受尽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没有暴露任何信息。1949年12月7日,徐茂森、徐海东被国民党杀害在成都西门外十二桥,史称成都十二桥烈士。
为了纪念徐茂森、徐海东两位烈士,党组织在金马河边原擦耳岩廊桥附近修建了纪念碑,缅怀两位烈士,传承烈士精神。
(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