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提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效果的史鉴与对策

来源:    时间:2021.10.20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内容提要】“三会一课”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基层党组织教      育党员、组织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本制度设计,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受各种因素影响,“三会一课”制度在执行中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梳理“三会一课”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经验出发,结合分析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从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担当作为、健全体制机制三个方面,对发挥“三会一课”制度在抓基层强基础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基层党组织应有的政治功能。而抓基层强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经常性工作就是推动基层执行好“三会一课”为基础的基本制度,发挥好党支部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中的应有作用,增强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为此,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成立课题组,立足于提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效果,回望历史,分析现实难题并寻求对策,以供领导参阅。

  一“、三会一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 三会一课”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基层党员、教育党员实现使命的最基本的制度设计,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必须长期坚持的的重要制度,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基础。

  1.“三会一课”制度的发展历程。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优势是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而发挥这一优势的关键在于建立严格的组织生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严格的组织生活要求写进党章,对党小组、党支部和地方全体党员会议作出具体规定,确立了“三会一课”的最早形式,从而使党从建立伊始就成为明显区别于国内其他政治组织的纪律严明的政党。此后,在历次党章修改中对党小组、党支部和地方全体党员会议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武装起义的相继爆发,大批农民群众和旧军队士兵不断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也给党内带入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让党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属性、教育全体党员始终勇立引领革命发展的潮头,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此,1929 年的古田会议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通过决议确立了党和军队的建设原则; 在党的建设方面要求“ 从党内教育做起”,用党小组会、支部会和党员大会等教育方法进行“思想上建党”,特别是首次提出用党课开展党员教育,并在后来苏区党建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该项制度执行的具体方式。随后的历史证明,在我党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过程中,“三会一课”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延安时期,随着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巩固扩大,党的基层政权面临日益繁重的日常事务,部分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被重视、事务化等问题,一些支部重行政工作,轻支部会、支委会和小组会,不按时开展“三会一课”,对党员的教育和组织领导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1941年在建党20周年纪念日,党中央作出 《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加强组织纪律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党组织生活,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三会一课”制度,让党的各级组织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我们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时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甚至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出现了长期不开小组会、支部大会、不上党课等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党的八大通过党章对“三会一课”作出了明确规定,1962 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对长期不开展“三会一课”的现象作出严肃批评,并对“三会一课”制度加以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着手全面拨乱反正,重新建立健全党内法规,恢复“三会一课”等制度,以此扭转十年文革期间党组织全面瘫痪的局面。1980 年制定公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明确要求:“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了“三会一课”的召开频次。之后相继开展的党内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了“三会一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2005 年,中共中央发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首次使用“三会一课”这一专有名词,并将其明确为党内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实践中,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三会一课”制度再次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有力抓手。在对待包括“三会一课”在内的党内生活制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是坚持,一个是加强,一个是创新”。中央正风肃纪的组合拳就是从党内生活制度和纪律入手,党内组织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特别是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在执行中要“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2017 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就加强“三会一课”制度再次作了重点强调,从而将“三会一课”制度重要性提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

  历史清晰表明,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和时间节点,我们党都是以“三会一课”制度作为从思想建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此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党内团结、凝聚党员力量、提升党员素质,推动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三会一课”制度的鲜明特点。从“三会一课”制度的演进历程来看,它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政治性。“三会一课”是加强共产党员政治属性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明确提出党员必须编入支部定期参加支部生活和会议,并以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区别。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支部会议作用时指出,“每个同志都政治化实际化,党的战斗力就强大起来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会一课”制度也总是结合具体政治任务开展,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和党的理论,讨论支部重要事项和工作措施,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政治觉悟。

  二是实效性。毛泽东同志曾高度凝练地指出:“支部会议的重要意义,第一是解决问题,第二是教育同志。”由于具备“解决问题”和“教育同志”这两大功能,“三会一课”直接关乎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聚散强弱。因此“三会一课”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党员用科学的理论认识分析问题,把思想、言行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教育党员从整体、长远的利益上看问题,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三是严肃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严格的支部生活极端重要,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 纵观我党发展历史,“三会一课”制度执行得好就会有力推动党的队伍大发展、战斗力大提升和事业大前进,凡是“三会一课”制度遭受严重破坏、组织生活不健全,必然使党的事业遭受巨大曲折。因此要突出“三会一课”制度的严肃性和刚性原则, 要通过开展“三会一课”,教育每个党员在对待和处理党内重要问题时,坚持党的立场,坚持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不苟同,是非分明,特别是要坚决杜绝“三会一课”中的空谈和投机行为,防止陷入对生活琐事的津津乐道,陷入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无谓争论。要把党员编入支部定期参加党的活动和会议作为一项铁的纪律严格要求,对无故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党员作出相应处理,对不能定期召开“三会一课”的软弱涣散的支部进行整顿,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3.“三会一课”制度执行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历史上,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并非一帆风顺,在开展“三会一课”过程中存在不被重视、部分党员参与意愿不高,内容和形式陷入事务化、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严格执行才能焕发“三会一课”制度生命力。我们党“三会一课”开展得好的历史时期,都是把严格执行的要求挺在前面。如古田会议后,中央明确提出对连续3 次不参加支部会议的党员予以开除出党;延安时期,边区党委要求支部与小组要按时开会,党员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并承担支部日常工作,期间毛泽东率先垂范,他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定期向党小组长、炊事班长何德全汇报思想,请求党小组长加强监督;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明确规定“三会一课”相应会议每年召开的次数,“七千人大会”期间邓小平还推动恢复在“大跃进”中遭受破坏的中央领导的组织生活,发挥“三会一课”的作用,减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犯错误的几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规定每名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领导干部要过双重组织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其所在的中办机关党委直属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以实际行动推动“三会一课” 制度在全党范围的全覆盖。

  二是务实创新才能迸发“三会一课”制度活力。我们党历史上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方式灵活多样并不断创新。毛泽东在1929 年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列举了党内教育的18 种方法,提升基层组织生活质量。长征途中,基层党组织生活注重官兵平等,鼓励党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凝聚党内一切智慧确保胜利完成任务,当时身兼数职的周恩来始终严格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意见,强调党员平等,要求支部党员要对党负责敢讲真实意见,坚持党性过好组织生活。延安时期,边区党委针对支部会议事务化倾向,要求各支部必须要有民主讨论环节,以此组织党员讨论政治问题,改进工作方法。

  三是主动引导和检查问效才能激发“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动力。主动引导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是激发基层贯彻“三会一课”制度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严格检查基层组织生活情况则是增强基层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外部动力的必要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三会一课”制度有效落实。井冈山斗争时期,针对当时有部分农民党员不愿过组织生活的问题,规定基层要开展各种训练班,讲党的理论和政策,提高党员政治觉悟,促使农民党员主动参加组织生活。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党委针对当时大部分党员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 给支部党员教育规定标准,提出党员每月识字增加30 个,干部50 个,并对照量化标准开展检查,推动支部提升组织生活效果。

  二“、三会一课”制度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用好“三会一课”制度成为党建新热点,但四川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状况与全国一样,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难题, 从课题组选取的5 个市调研情况梳理来看,问题如下: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对党建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三会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会一课”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组织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本制度设计,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但一些支部对党建理论学习重视度不够,对“三会一课”在教育党员、组织党员、提升党员素质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运用理论指导“三会一课”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过程中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存在应付思想,党员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二是对“三会一课”制度的“三性”认识不足,制度流于形式。“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性、实效性、严肃性特征。但受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一些支部存在重业务重发展轻党建工作的倾向, 除了有特别重大事项需要召开党小组会、支委会和党员大会外,一般都没有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一些行业支部党员流动性大,无法按要求凑齐人数; 一些企业支部忙于生产,难以保障开展“三会一课”的时间和活动经费,“三会一课”制度有名无实;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不提醒、不批评、不教育,放任自流,个别支部在制度和执行上对支委会与行政班子会、支部党员大会与职工大会、党课与干部职工政治学习不加以区分,混为一谈。三是对“三会一课”抓关键少数不严,领导干部缺少垂范。领导干部在推进“三会一课”制度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三会一课” 制度要落到实处, 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但是,个别领导干部以忙抓经济发展,时间错不开、事务忙为由,不参加 “三会一课”;部分领域党委成员联系党支部流于形式,班子成员带头过双重组织生活不到位,不参加支部活动,存在对“三会一课”示范不够、指导不够、督促不够的现象;一些支部书记忙于日常事务,抽不出时间精心安排落实“三会一课”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基层去年换届后,新任职支部书记多,支委变换频繁, 大多缺乏党务知识,不会干或不知道怎么干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单位支部书记由主要领导兼任,既忙于部门的工作管理,又兼顾支部工作,无暇弥补自己在党务知识上的不足。

  2.创新意识不够强。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按部就班,“三会一课”形式不活。一些支部把“三会一课”当作务虚的事,认为只要把业务工作搞好了,党组织活动不活动无所谓,一味追求“制度上墙”,却忽视了“制度上心”;一些支部“三会一课”在时间、内容和开展形式上存在次数不够、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等问题, 对党员缺乏吸引力。二是主题或议题与现实结合度不紧,“三会一课”内容单薄。一些支部“三会一课”主题陈旧,仅局限于组织学习文件、方针政策、会议精神等,缺乏党章、党性、形势教育;一些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对新形势下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导致“三会一课”没有吸引力。三是问题导向不明,“三会一课”针对性不强。一些支部组织生活脱离实际,对党的基本理论研究不深,对热点问题把握不准,对党员思想问题分析不透,对党员生活困难关心不够,与社会生活不能密切融合,“三会一课”内容空洞,缺乏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特别是农村支部对农村党员教育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给予解决, 活动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支部没能利用好“三会一课”对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盲目地搞一团和气,“三会一课”陷入表扬开头、鼓劲结尾的俗套,丧失战斗性和严肃性。

  3.考核机制不完善。一是考核细则不落实。党内至今没有出台“三会一课”制度实施细则,基层党委对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缺乏有力的考核督促,泛泛地提要认真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少;一些支部在上级党委没有提出硬性要求的情况下,轻党建、重经济,轻党务、重行政,对“三会一课”灵活处理,能简则简,能代则代。二是考核方式不灵活。一些党委对支部“三会一课”考核,看记录本的多,研究具体存在的问题少,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更少;一些党委对支部“三会一课”考核仅限于年终到党委查资料,平时参与支部 “三会一课”实际活动少,定期不定期检查更少,导致支部敷衍过关。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中央严令禁止在统一政策外增发任何奖金与福利,对“三会一课”开展好的支部和支部书记,实施物质奖励有一定的难度,考核激励较难实施,出现评先进“不香、不响、不想”,评不上的“不羞、不耻”的现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充分发挥,起不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对支部书记使用与提拔,与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考核结果没有挂钩,致使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中之所以出现这些突出问题,结合调研分析有如下原因:

  1.理想信念淡化,党员意识弱化。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对党员产生影响,导致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部分党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淡漠、动摇甚至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丧失了作为党员的自我严格要求,行为上缺乏原则立场,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对开展“三会一课”漠不关心;一部分党员不能正确认识要把执行党的现阶段政策、严格执行党的制度同坚持党的最高理想统一起来的道理,误认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需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思想站位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些支部书记思想站位不高,存在着支部工作行政化、落实制度简单化、质量要求一般化的现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思想意识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社会思潮多变日趋明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感觉现在对干部的管理越来越紧,为官风险越来越大,思想上没劲头、不想干事,政治上没奔头、不去干事,经济上没甜头、不肯干事,能力上没出头、不会干事,消极懈怠,参加“三会一课”的自觉性不够,党员责任意识不强。

  3.体制机制不全,组织监管不力。党员成分的多样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要求“三会一课”制度要有更为灵活多样的新内容新形式。而目前“三会一课”会议内容、参会方式和党课方式等制度的“供给侧”仍然单一,从而削弱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具体来讲,一方面流动党员不断增多,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党员队伍呈现出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异地表决和异地视频受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三会一课”仍然采用定时定点到会的传统组织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党员个体特别是年轻党员以其他方式接受的信息往往快于并多于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所传达的内容,党员需要基层党组织提供更契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和信息,而个性化的党内教育又难以在现有形式下得到实现,这也影响到“三会一课”制度吸引力和号召力。党内至今没有出台“三会一课”制度实施细则,党组织在“三会一课”的组织领导、议题设置、活动流程、检查考核、结果运用等关键点上没有标准,尤其是上级组织检查指导不到位,监管不力致使基层党组织在“三会一课”制度操作上没有参照,没有压力,自由裁量,容易在操作中滋生乱象,直接影响“三会一课”制度功能的发挥。

  三、提升“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效果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加强”和“创新”,既是对“三会一课”的要求,也是执行好“三会一课”制度的方法。破解当前“三会一课” 制度执行中的难题,提升执行效果,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合力攻关。

  1.强化教育,提高认识,不断提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政治自觉。一是强化对普通党员的党 性教育。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深化拓展“学、做、改”实效,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首位,把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准则》、《条例》作为重要内容,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必修课”,着力掌握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入脑入心,让“学”的效果更实;以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以“四讲四有” 为标准, 认真参加 “ 三会一课” 组织生活, 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 发挥作用合格, 让“做” 的标尺更严;用聚光灯查找原因, 痛下决心祛病除弊,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政治功能不强、组织软弱涣散、从严治党缺位等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党的意识不强、组织观念不强、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让“改”的力度更大。二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领导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旗帜鲜明地教育领导干部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强化政治品质考察考核,把领导干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对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准考实的具体制度规范,对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上有硬伤的领导坚决不能用,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推动支部书记带领基层党务工作者自觉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提高其责任担当意识。

  2.激发活力,主动作为,不断提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质量保证。一是严密组织,保证质量。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前提是保证党员参与,党支部要摸清党员底数,对本支部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各种方式,逐一联络,逐个联系,确保每名党员都纳入党支部管理,建档立案,都要参加党内生活;结合支部的实际,灵活安排活动时间,确保党员都能按时参加;将会议时间上报上级党委登记备案,上级党委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分片进行全程指导;每次会议和党课都要做好会前准备和会议记录,完善会议程序,提高会议效率,会后及时将相关材料归档并录入党建平台系统,提高会议和党课的质量。二是创新形式,丰富载体。针对党员队伍结构多元化,学习内容紧扣当前形势和党委的中心工作,党支部确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既包括政治理论、党章、党规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向组织报道、向党旗宣誓”、“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等不同载体的创新学习活动方式,立足于把支部建成党员之家;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无法集中活动的党员开展“三会一课”,对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的党员要积极开展上门送学、慰问导学,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要积极开展结对帮学、宣讲领学,对外出流动党员要积极开展资料寄学、远程辅学;用好公示栏、墙报和简报等传统方式宣传,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宣传,有针对性地邀请先进群众参加,做好体验式宣传;支部要足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服务力,找准定位,自觉对标脱贫攻坚、致富奔康、全民创业等中心工作,干出实绩,形成威信;善于谋划紧扣支部工作和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焦点的议题,以问题导向设置活动主题,让“三会一课”多接地气;善于运用新媒介平台及时推送全面提升基层党员能力素质、贴近党员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的学习内容,让广大党员在学悟中不断进步, 走在时代前列。三是强化督促,确保落实。支部对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的情况要加强督促与检查,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要敢于较真、逗硬,对因事不能参加会议的党员,按相关规定程序提前请假,对擅自缺席党课或未请假的党员,支部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上级党委派领导参与支部“三会一课” 后,针对需要改进的,要及时指出,针对支部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3.健全机制,多方联动,不断提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实际效果。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建议省委出台推进“三会一课”制度的实施细则,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流程规范,明确规定原则、主题、内容、组织实施和相应责任及考核办法,让基层党务工作者一目了然,有法可循,有章可循;将“三会一课”制度实施细则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经常性开展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针对性培训,不断提高执行“三会一课”的业务水平;建立“三会一课”报备制度,上一级党委对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年度计划要严格把关,对支部组织生活年度总结要认真审阅,确保“三会一课”按期扎实开展。二是加大考核检查力度。建议将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情况纳入对支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并作为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要采取定期不定期应用实地走访、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的形式,对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 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对制度落实不规范、组织生活散漫、开展效果不好的支部书记和长期不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的领导干部进行约谈、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将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考核结果与奖惩、任用挂钩,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支部通报表扬,对支部书记进行表扬、记功、嘉奖、晋升,或提供培训机会、外出学习考察机会等, 使支部书记有想头、有奔头、有盼头;对考核结果不称职的支部通报批评,对支部书记视情形进行再培训、岗位调动、职务调整,从而引导干部树立在“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中有为才有位的观念,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地位,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九尺高台,起于垒土”,支部强党才能强。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最终是通过“三会一课”进入党员个体头脑,指导其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充分发挥“三会一课”制度在抓基层强基层中的重要作用,释放其应有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

  (注:该课题在前期调研中,得到了成都、遂宁、绵阳、乐山、达州等地的市委组织部和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材料。)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