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践行党的民族政策 发展诠释长征精神
翁少琼
红军长征精神就是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笔者以阿坝为点,试图论述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党如何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各历史时期,努力践行党的民族政策,致力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实现祥和安康的现代化小康生活,从而彰显着红军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发展诠释长征精神。
阿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系三省交界处的贸易集散地和藏传佛教的主要承传地之一。全县幅员面积10435平方公里。海拔3290米,辖17个乡、2镇、2场,总人口7万余人,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解放前,阿坝草地系麦桑大土官经其三代人采用械斗、暗杀、联姻、依靠国民党势力等方式不断扩张的区域,辖十八个部落。其最高统治者,集军政、经济等大权于一身,施行的政治制度是世袭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农奴制的统治,土官和寺院的宗教上层结为一体(大土官一般也是宗教领袖,具有还俗喇嘛的身份),制定了严苛的法规、设有监狱,对不服从统治的百姓施以罚款、服劳役等处罚,以及抄家、吊打、坐牢、割鼻、剁手、割耳、烙脸、挖眼、抽筋、投水等等残酷的刑罚,对民众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和剥削。
一、长征三过的草地革命火种在此播下
红军长征时期,1935年8月至9月和1936年7、8月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三次到过阿坝县境内,共历时数月。
1935年6月,两大红军主力在懋功会师。8月,沙窝会议后,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为左右两路军分别北上。兼任左路军总指挥的朱德总司令、张国焘总政委和刘伯承参谋长率领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出发,兵分两路进军阿坝。在途经龙日坝的托巴格勒时,击溃了马步芳所委任的国民党西北“剿匪”第一纵队司令麦桑土官杨俊扎西部的袭击,并设总部于查理寺内,同时,川康省委、省苏维埃也由卓克基移驻此地,还成立了阿坝特区委员会。中旬,在格尔登寺大殿内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选出了娥妞、洛车儿等七名委员。九月初,以上机构又移驻格尔登寺。
1935年9月7日,张国焘过了一段草地后借口噶曲河上涨而率部返阿,并命令部分即将过完草地的红军部队返回南下。为实现他南下的意图,进行了一系列分裂党中央、分裂红军的活动。朱德、刘伯承、陈伯钧、胡底等红军指战员不畏张国焘的压制迫害,同张国焘的分裂言行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红军长征在阿坝留住、活动期间,纪律严明。由于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并规定凡给红军当通司、卖粮者均予处死、其家族牛羊、粮食等财产一律没收,妄图以此,困死饿死红军。在国民党及地方反动上层的欺骗恐吓下,许多村寨的群众逃跑一空,既见不到人也见不到粮食。筹粮是红军面临的头等大事。为筹集粮食,许多红军战士外出筹粮时被地方反动武装打死,缺粮已威胁到红军的生存。
阿坝的8、9月正值丰收的季节,阿曲河两岸的成熟青稞随风起伏。为筹集粮食红军只没收压榨群众、勾结国民党的反动土官老民的牛羊、粮食充作军粮。在收割地里因一时逃离而无人收割的青稞时,红军将收割土官、老民的庄稼一半留作军粮;收割群众的留三分之一,并留下等价的钱物或借条;夜晚宿营决也不进民房。红军以铁的纪律,模范执行少数民族政策,使留在村寨、寺庙的老弱病残及僧人们深受感动。逃离的群众开始回家并积极协助红军筹集粮草。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从甘孜行经色达后,又兵分两路再次进军阿坝。7月13日北上红军的先头骑兵部队,(在今麦坤地带)猛击了企图阻止北上抗日红军的近五千反动地方武装,为北上扫除了障碍。经过中央批准,在这里成立了中央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随红二、四方面军北进。此间,先行部队按朱德总司令指示:在噶曲河边数公里处(今贾洛乡境内)设立“兵站”,为后续部队,减轻了困难。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以草根、树皮、皮带充饥。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饥寒疾病;挫败了国民党及其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活动,而且还以在醒目的地方书写、錾刻汉、藏标语,贴布告、发传单,尽可能地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开展了宣传、发动群众等革命活动。红军走后,虽政权尚未得到巩固和发展,但红军的英雄形象和红军宣传的革命道理早已烙印在广大藏族同胞的心上,从而谱写了红军长征史上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篇章。
长征时期因伤病所致的流落红军,更是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情感。红军遗孤——碗子,在人民群众的庇护下,一家一捧糌粑将他抚育;被藏族老人收养的红军战士李兴文,在退休后临终前,用自己的积蓄做成转经桶,诵扬着这种世代深情;红军战士李国森将自己儿孙的名字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即:李志中、李志华、李志人、李志民……述说一个革命战士的夙愿。
在阿坝的剿匪肃特、民主改革等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红军精神激励着各民族人民为建设和谐小康阿坝而团结奋斗,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1950年,茂县地区(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解放以后,开始在各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7月,地委、行署派出工作组到阿坝草地,争取了以华尔功臣烈为首的少数民族实力派的支持,1951年8月,实现了阿坝草地的和平解放。9月,建立了“茂县专区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阿坝办事处;12月阿坝第一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251名在中阿坝赛格寺召开大会,成立了阿坝藏族自治区(县)政府,推选华尔功臣烈(藏)为区政府主席,宣告了阿坝草地的新生。1953年3月成立阿坝工委;1954年经西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批准,阿坝设县并逐步完成建县工作。1958年夏开始,阿坝的民主改革全面展开,经艰苦细致的系列工作,1959年全面完成民主改革后,彻底废除了统治阿坝人民长达近千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了草山土地土官所有制、实行人民所有制;取消一切封建特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了反动武装,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获得了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成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阿坝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二、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
红军长征时期,特别在践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宗教场所、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禁忌方面,均有硬性规定:如发布“未经上级批准,不准打喇嘛寺庙;不准砍神山和寺庙周围的树,不准钓寺院周围的鱼,不准动麻尼杆经幡;不准动寺院与经堂”;“禁止在回民同意的宿营地内食用猪肉、油,不得借用回民的生活用具;不得进入清真寺,不准破坏回教经典”等内容的《工农红军布告》。宣传并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废除一切过去官方文告中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歧视性称谓,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将各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重点。在以严明纪律为保障下执行。一红军战士因饥饿难忍,进寺庙拿了些糌粑和三个银元,被执行纪律枪毙了。红军部队严明纪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言行、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宣传和大无畏的英勇革命形象,深深地烙印于人民心中,并为以后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打下了一定基础。
和平解放阿坝后,临时军委会阿坝办事处和阿坝藏族自治区政府成立。这是阿坝草地建立的第一个民族民主政权,是党的区域自治政策的有效践行,是党在草地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是践行党的统战政策的成功典范。团结、教育、争取、改造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的方针,与民族上中层,建立起清匪肃特、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一方面安排他们担任各级政府的职务,在工作中学习提高;一方面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学习,使民族上中层人士直接感受了内地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人民群众对新社会、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在各地受到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也使他们对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任;进而使他们接受教育,提高觉悟。工委所下派上中下阿坝、壤塘、果洛、白玉、麦洼、安曲、柯河、麦尔玛等地的工作队(组)深入村寨,接触、了解群众的疾苦,掌握社情、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同时向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和救济物资,大力开展群众工作,恢复生产、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建立金融业,改变了以物易物的传统经营格局,有力打击了欺行霸市、银元黑市,规范经济次序;设立民族贸易分公司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8个固定的或流动的贸易小组(站),确保茶叶、食盐、粮食、日用品、农用物资的供给,收购百姓的畜产品、中药材,使商贸更加活跃。
随着建政工作的日趋完善,市政建设逐步加强。在广袤的草地上,经艰苦奋发努力于民改前基本建成了阿坝城市的雏形。依托农畜产品粗加工的起步、褐煤的开采,以及民主人士和进步上层鼎力协助政府,建起第一座水能发电站,不仅改变了松烛、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而且推动了工业发展的起步,也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有效践行。
修建公路。解放前,阿坝没有一寸公路。1953年,人民解放军进入草地剿匪期间,修筑了从若尔盖起,经二道卡、贾曲桥、贾洛至麦尔玛,全长119公里的简易公路,从而改写了阿坝没有公路的历史。1955年11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成阿公路(成都至阿坝)正式通车,不仅改变了人背畜驮行羊肠小道的历史,而且打开了阿坝长期的封闭状态,实现了与内地和自治州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为阿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开展卫生教育工作,推动社会的进步。1951年6月,中央卫生工作队(西南分队)到阿,在塔洼甲康坝租下几间矮小的土屋开始工作,并深入麦洼、若尔盖、柯河、果洛、上中下阿坝等地的寨子、帐篷,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免费诊疗治病。他们态度和蔼、工作认真,即使是麻风病和性病梅毒的患者也不嫌弃避讳。老百姓遇有急病或新生儿出生,无论深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下雪,都是随叫随到。使各族群众直接体会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同时,卫生工作队还广泛地进行一般的卫生和妇幼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白天治病晚上宣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卫生事业的建立,举办了卫生员、接生员和民族干部3个培训班,在他们的帮助下,阿坝卫生医疗事业随之建立起来。以此,践行党的民族平等互助政策,得以具体体现。
创办民族教育。解放前,阿坝草地没有一所现代的学校,广大百姓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是文盲。只有土官、管家、头人、寨主、带兵官等贵族子弟,才能在寺院的“扎仓”(寺院的教育部门)接受文化教育,学习藏文经典和宗教教规等。1952年2月,阿坝县第一所民族小学(城关一小的前身)租用民房成立,首批招收学生共79名,设2个教学班,有教师2名。格尔登寺喇嘛杨番(藏族)任小学校长,自治区政府委员马友德(回族)任副校长,尽管条件极为简陋、教师和学生人数很少,但它的诞生成为阿坝现代民族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才开始有了充分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科技知识的初步宣传与实践。在开展畜群疫病防治的同时,试种莲花白、土豆、白萝卜等蔬菜成功,并得以逐步推广。改变了靠天牧畜,无力抵御疫病和无蔬菜食用的历史。这是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有效体现的一个方面。
把加快培养民族干部作为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一是选拔年轻进步的翻身农奴、靠近党和政府的年轻僧尼,送到刷经寺自治区民族干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党的民族政策,毕业后再送至雅安商校、卫生学校或西南民族学院等进行培训,使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民族干部成长起来。二是举办会计、兽防、医护基础知识的短期培训班,对藏族青年积极分子、有一定文化的进步年轻僧人进行培训,补充为基层干部。三是吸收在平叛、民改斗争中优秀的民兵、退转军人为干部,充实到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中。通过这些工作,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如:骁勇的阿坝县大队,在平叛斗争中,不仅为保卫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基层组织和各岗位,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无限生命力的展示,也是党的区域自治政策,在组织队伍建设方面的有效践行。至此,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具体贯彻落实于每项工作的全过程。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少数民族上层及少数民族宗教上层,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进而顺利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以后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向前发展夯实了基础。
新时期,党委、政府更加深入地践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宗教、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方面更为凸显。
藏传佛教得到充分保护和发展。阿坝县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承传地之一,农牧民群众90%以上系信教群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划拨、补助等多种投入方式,修缮、恢复完善了藏传佛教的相关设施(路、水、电、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养老、医疗保险和寺庙管理机构成员补助;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信教自由的需求。现有寺观、寺庙几十处(含一座清真寺),藏传佛教集格鲁、萨迦、本波、觉囊、宁玛五大教派于一体,堪称宗教文化大观园。寺内有各式菩萨、观音塑像、唐卡画、酥油花,古经文等代表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希世文物,具有极高的观赏、研究价值,在藏区居榜首之例。这是践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最有力的体现。
近年,国家大力投入文化事业,以举办民歌大赛、藏戏表演、民间故事弹唱、挖掘整理格萨尔王传等方式,使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种人才。通过各种渠道,以送培、短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观,能了解、掌握和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从而更加丰富他们的民族政策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使他们掌握管理知识、提高其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能力;使他们掌握各种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到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县各类干部和干部总数的80%,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在政治上实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做到了可根据地区的实际和需要自主地制定发展规划,并通过民族间的互助作用,使民族间的发展趋向平衡。特别是对口支援所实施的援藏项目,贯穿于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农牧业、市政规划与建设等各领域、各行业,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发展诠释红军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践行党的民族政策进程,也是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以红军长征精神,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红色阿坝的巨变诠释了红军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新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县城经过多期市政新建、改建完成了街道路面整治和排水沟、污水主管、供暖网管的铺设等。一座座具有浓郁安多藏民族风貌的崭新高楼拔地而起,特别是南岸新区的开发建设,配以悉心的绿化、美化、亮化,街道整洁舒适,路灯耀眼。相继竣工使用的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休闲广场和集体育运动、文化交流、文化展览等为一体的体育广场,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美丽的高原商城点缀着川西北草原,彰显着三省结合部的枢纽辐射魅力。
交通、通讯发展迅速。如今通县油路已替代四级沙石路,宽敞的钢混桥已替独木桥,居民区小巷、藏寨内的水泥路已替代泥泞小路,城乡交通网络已基本建成。出租车、公交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摩托车牧畜成了牧民的生产手段。随着通迅网覆盖的不断扩大,电信、移动、联通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现代通讯,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
水利、电力不断发展。水利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切实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农牧区人畜的安全饮水。强化水土保持,狠抓小河流域治理。电力:在进行了农网、城网的相继改造建设;微水电站、“光伏电站”的建成及110KV输变电的运行,基本满足了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风能、光能将得以进一步开发。
工业发展基础得以夯实。引进发展新技术,依托农畜产品的深精规模加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逐步健全了各项机制,以科学发展和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维护了农牧民群众的权益,实现了确保各族人民共谋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中,有计划地调整种养结构、推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鼠虫害防治、牧民新村建设、种养科技改良、各专业基地建设,公司化的规模生产营运,向现代化农牧业发展迈出了坚定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推进。以“保生态促发展”、“建设绿色高地”的方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沙化治理,不断完善生态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强。
民族贸易长足发展。阿坝县是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具有悠久历史的物资贸易集散地。个体商业得以迅猛发展,先后建起了综合农贸、农畜土特产品批发、德惠等多家超市;小五金加工、建材、汽修等专营市场,贸易环境逐步完善。
旅游开发逐步推进。美丽的大草原、秀美的森林峡谷、神奇壮美的莲宝叶则神山、建筑风格独特的民居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长征遗迹构成了阿坝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必然条件。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送电影下乡;组建业余演出队深入农牧区表演歌舞;建立乡村文化站;大力开展创作文艺歌舞作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体育比赛;执法监管文化市场;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使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发挥了宣传的阵地作用,各族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逐步完善。以维护群众利益,保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住所,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医保的基础上,实施了“应保尽保”的农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保障基数,进一步健全了农牧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科技不断进步。农牧业发展、科技先行,开展科普宣传、送科技下乡;引进推广种养优良品种,特别是中药材、蔬菜的规模化生产营运的起步,推进了现代化农牧业发展进程。
教育不断发展。国家实施“十年教育行动计划”、“两免一补”政策,大骨节病综合治理的“易地育人”措施,国家大力投入和对口支援,改扩新建了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及其配套的浴室、餐厅、礼堂、室内外体育设施等,各学校都配有图书阅览室,有多所学校建立了多功能网络教室,特别是“双语”中学的竣工使用,使教学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处理好两者关系,强化“双语”特色教学和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不断巩固扫盲、“两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大力投入。阿坝县藏医院自成立以来,经不断的升级改造,发展成为省内首家,使用藏医药浴疗风湿性关节炎等杂症的医院,藏医药由此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县人民医院得以新建搬迁;建立了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培训医务人员;防治大骨节病;强化卫生知识宣传,推行新接生法,加强疫病普查和防治,人们得到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服务;同时,少数民族人口在优生优育、扶持奖励等政策支持下,得到健康发展。
党立足于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立足于少数民族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实现,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民族贸易优惠待遇、税收减免、专项资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等,党的民族政策在具体实施不断取得成就的过程中迸发出其无穷的蕴涵力。
全县随着交通、通讯网络的逐步建成;实施大骨节病综合治理,移民搬迁;牧民新村、美丽幸福村寨建设;城乡公益设施等基础条件的日趋完善;卫生医疗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农牧区交通、通讯通畅便捷,农牧民看病方便、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农牧民子女上学由国家全包干,实施全免费“9+3”中职教育、“6+3”教育工程、双语教学,藏文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民间文化艺术、藏医药等得以不断挖掘、传承和发扬;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变,为全面推进小康和谐社会建设夯实了基础。
阿坝县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巨变诠释着红军长征精神。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和完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以彰显红军长征精神的开创、坚定不移、大无畏、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丰富内涵,从胜利走向胜利,高扬五星红旗,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阿坝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