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陈光  李婷婷

  一、四川省高质量发展背景

  (一)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运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当前,四川省正处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跨越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就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四川发展的省情特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二)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1.发展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标注了明确、精准的定位,“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生态大省,四川省立足于进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行列的定位,着力打造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四川发展新格局。

  2.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保持年均增长8.2%的经济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2017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6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比重态势增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投资增势平稳。全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活力和韧性持续增强,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积累,四川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体量规模和较广的经济纵深,培育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四川省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经过交通枢纽优势再造,四川交通领域投资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为开放夯实了基础。

  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等国家战略布局落地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振兴发展基础扎实。四川是我国重要经济腹地,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将有力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奠定经济强省坚实基础。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为四川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上半年,四川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2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四川省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结构优化向好。

  3.发展阶段

  四川省与全国存在人均产值、工业化进程和生活水平三方面的阶段性发展差距。2017年四川省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四分之一以上;非农就业比重仅为63.2%,与全国近73%的非农就业比重相比,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80元,较全国25974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一以上;城镇化水平为50.8%,与全国平均水平58.5%相比整体落后。四川省地理交通存在自然限制,高铁建设密度和铁路客运周转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优化面临严重制约。四川省纵向看发展进步明显,但横向比尤其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尚未步入发展第一梯队。

  4.主要问题

  四川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最大省情,具有“大而不强”“大而不富”“大而不均”的特征,具有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产业趋同明显、互联互通不足等问题。全省21个市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市州之间收入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明显落差,呈现水平高的占少数、水平中低占多数的整体态势。发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人均水平靠后、实业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有待激发、市场主体经济活力不够、工业化程度与就业需求匹配不佳、民生投入加大但有效供给不足。四川省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此外,四川省持续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动能转化、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挑战。

  四川在经济总量上位居全国第六,但人GDP居全国24位。全省研发强度为1.67%,低于全国2,11的平均水平。政府替代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企业研发短板突出。企业在R&D投入中比例排名全国第27位。科技成果数量形成一定规模,位列全国底8位,但是转化能力薄弱,在全国排名10位。2018年全国有独角兽企业164家,四川仅有1家(成都新潮传媒)。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当前和今后四川高质量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标组成

  1.指标建立必要性与原则

  四川省要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以高质量指标推进高质量发展。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促使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实处。高质量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相较于重视速度的发展模式而言,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发展质量,这是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所构成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和发展目标,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生态建设、社会民生、区域发展协调程度等也必须包含到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因此,必须在原有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指标。同时,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因此必须高质量发展指标充分体现指标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动态可比性的原则,使之切合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与目标。数据要有可获得性,能够在省际间和区域内进行比较,指标应当具有客观性、可获得性和现实性。

  2.指标依据、结构与内涵

  (1)指标依据

  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须基于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全面正确认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广义上看,经济发展质量高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从我国主要矛盾转化而言,高质量发展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心民生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而高质量发展指标必须充分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新时期我国发展思路而言,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标必须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可持续性。从现代经济体系建构而言,高质量发展体系应具有质量和效益两大维度,在质量维度上,包括高质量的产业体系、产品供给、生产要素,其实现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效益维度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本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如下:

  (2)指标结构

  (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标标准

  1.发展高质量指标设定

  本文的发展指标,着眼于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除传统的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较长时间积累的先行指标外,主要纳入体现质量与效率、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项指标。本指标以总量指标,加五类发展维度共6个一级指标构成,即总量(0.05)、创新(0.33)、协调(0.11)、绿色(0.2)、开放(0.1)、共享(0.2),6个一级指标由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形成,涵盖38个二级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标应当体现发展对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率的内在要求,在发展动力上,应当能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展新动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契机。创新发展要看投入,还要看过程,更要看产出,要具象化创新标准,就必须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发展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之间的共融共通关系。人才是首要资源,对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挖掘是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和实现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力,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协调发展必须在差异中缩小差距,在区域特点中展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绿色发展里面既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色,更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让人民生活在广阔绿地上、新鲜空气中、安心保障下,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2.监测主体、数据来源与工具含义

  高质量发展之实现,要以有周期、有目的、有主体的监测机制为保障。评估和监测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状况,应当以省内各区域发展情况为监测对象,定期整理季度数据,并运用定量测量方法对发展状况进行判断,对出现异常值予以标注和提醒,高质量发展监测应主要由四川省政府开展。鉴于数据可获得性和发展周期,本文指标体系的监测周期为一年,采取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国家权威部门公开数据及大型第三方智库报告,对四川省发展质量进行横向评估。以年为周期获取国内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将四川省发展情况与全国各省市尤其是第一梯队省市比照,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基于数据结构和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必要时对高质量发展指标进行校正,以更精准测量国内、省内高质量发展状况。除纵向对比评估监测外,还应当对省内各市县发展质量进行季度和年度监测评估。

  3.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综合分析法对数据集进行分析以测算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通过指数化变换进行无量纲化,最低分是40分,最高分是100分。通过对一级指标赋权得到的层次分析方法,相较于综合评分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与要求。本文主要收集各省市公开数据,处理相应数据,对于部分无法直接获取原始数据,本文采取相关部门及其他大型机构的复合数据,进而得到二级指标得分,随后进行标准化后,得到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如下:

  三、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标监测

  (一)四川发展质量评估

  综合六大指标对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做出评估,当前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60.12,相较全国平均水平61.46低,相较得分中位数57.95高,总体排名第12位,在全国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上水平。四川省总量指数、创新指数、协调指数、绿色指数、开放指数、共享指数等各项指标较平衡然而均不突出。这是当前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四川省位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位置,但当前四川省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提升;四川省科技资源较为丰富,但创新指数不高,科技发展水平和产能结构有待提升和优化;四川省协调指数和共享指数分别为55.59和52.21,都处于较低水平。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各项发展也必须协调并进。

  (二)相关省市高质量发展比较

  在横向比较中,广东省开放指数处于全国最高水平,整体指标均衡且较高,经济发展程度最优,江苏省总量指标优于全国其他省市,其绿色指数远高于广东省,但开放指数与广东省有一定差距。四川省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广东省与江苏省。北京市创新、协调和开放指数指标均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但绿色和开放指数相较于粤、苏有较大差距。浙江、上海、山东三省各项指标都较均衡,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省市都较高。福建省绿色指标全国第一,湖南省绿色指数也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而其他各项指标与四川省水平差异不大。此外,湖北、河南、天津三省相较于四川省也在绿色发展指标上有一定优势,并且三省创新与协调指数略高于四川省。

  四、主要结论

  (一)数据结论

  总体上,当前国内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得分呈现金字塔结构。在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各省市总量指数受地缘条件、历史积累基础、原有体制性因素和发展策略影响,各省市发展基础有一定差距。全国各省市的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平均水平较高,创新和绿色是高质量发展中更易获得提升的指标。但与此同时,协调、开放与共享水平仍较低,尤其是协调与共享指数关系民生,既是长足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所在,也是关切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些省市部分指数较高,创新和绿色发展全国各省市上对于高质量发展也反映了当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整体发展协调不足。四川省总体较为协调但水平不高,基于四川省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四川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现有水平上有所突破。

  (二)政策建议

  1.推动源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富藏科研资源,要充分发挥四川省科技供给优势,重视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也重视引领未来发展的源头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试先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全面改革创新,优化创新要素的有效供给,创造稳定、积极和高效的政策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鼓励协同发展,构建新经济体系。一要坚持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结合四川省特点,科学规划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时间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和深化不同区域的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和发展融合,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聚集区域要素资源,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四川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3.健全指标体系,拓宽大数据基础。当前国内高质量发展指标概念界定、数据测度与现有数据基础还相对匮乏,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把握其概念内涵,同时也需要整合各领域数据,形成数据共享平台,以更好对比各兄弟省市发展,结合四川省情与发展特色,真正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到治蜀兴川的行动中。大数据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力于数据开发与解读,把握发展动态,尤其是前沿技术和新兴行业动向和发展对我们践行高质量发展、抓住发展机会有重大意义。相关部门应收集和运用政务大数据和各行业数据,运用更为精准的原始数据以测算省内高质量发展指数。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