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史上的四川重大事件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在全国率先试行“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

  1978年1月,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县委的支持和四川省委的认可下整顿经营管理,在全社4个大队116个生产队中,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试点,即“包产到组”责任制。这一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金鱼公社粮食净增产250多万公斤,比上年增长了22.5%。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推出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四川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为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先进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它与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搞起的“大包干”一样,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导。

  在全国率先进行国企改革试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四川就开始探索改革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的办法。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在宁江机床厂、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丝绸厂六家企业中进行扩大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试点。四川在全国率先实行国营企业扩权试点,是新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拉开了国企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在全国率先刊登产品广告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刊登了一则不到50字的广告,向全国发出“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信息,迅速使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这则广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以后《人民日报》首次刊登的推销广告。

  在全国率先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

  1980年2月,邛崃县前进公社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企业——“邛崃县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联合企业下设粮油、副业、工业、商业4个专业公司,在保持生产队原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各队投劳、投资,实行利润返还。邛崃县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是顺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积极探索。

  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

  1980年6月18日,在四川省委支持下,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挂了22年的“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正式挂出“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撤销人民公社的地方。向阳乡作为中国农村管理体制的先行者,为确立了全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提供了实践和经验。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正式结束了中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

  在全国率先发行股票

  1980年6月,成都市政府批准成立“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并发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第一张股票。

  在全国率先实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

  1981年1月,四川省委决定在广汉、新都、邛崃进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到1984年后,县级综合体制改革才逐步在部分省区展开,当时有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到四川考察学习。四川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为深化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和探路的作用。

  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1983年2月8日,中央决定将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并赋予重庆市相当于省的经济管理权力。1984年1月,重庆计划全面单列开始执行,单列后重庆其行政地位依然是四川省辖市,继续作为四川省辖的一个地区参加省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按确定的比例向四川省上交财政收入。在重庆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城市综合经济体制开始全面铺开,重庆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庆的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率先成立民营股份制银行

  1986年10月,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成立。其业务受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领导、管理、协调、监督和稽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资金平衡、自担风险的经营原则。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是新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也是民营资本首次进入金融领域的尝试。

  建成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滩电站

  二滩水电站是雅砻江下游河段开发的第一个梯级电站。1991年9月开工建设,2000年底竣工。它是中国20世纪建成投产、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站。二滩水电站建设工程是我国国内第一个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基本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1949年以来困扰川渝两地长达50年的缺电历史,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并推进了中国“西电东送”电力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

  1992年1月,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即“科技兴省50条”),并制定颁布了13个政策性配套文件和“知识分子工作23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的战略决策。1994年3月,省政府发布《四川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要点》,实施科技兴川“千亿工程”。四川的科技兴省战略成为1995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先声。

  兴起中国最大的证券自发交易市场——红庙子

  1992年初,四川省、成都市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市分行联合在红庙子街上租用200平方米写字间,建立了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交易。1992年底,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门前开始出现零星的股票、股权证自发交易活动。1993年初,每天参与自发交易的人数逐渐增加,最多时达数万,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证券自发交易市场。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干预下,红庙子证券自发交易市场于1994年1月关闭。红庙子证券自发交易市场的出现对普及股票知识、规范证券交易、推进四川企业股份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形成“宜宾模式”

  1992年,宜宾地委、行署在工业企业改革中率先突破了“产权”禁区,在全国创造了“国家转让产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职工持股经营”的改革经验,开创了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之后,全国有24个省1400多个县级单位40000多人次学习取经,以“宜宾模式”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次第展开。

  诞生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3年3月12日,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也是西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

  形成影响全国的扶贫攻坚巴中经验

  1993年,巴中地区提出了“狠抓基础、快上工业、活跃商贸、开发旅游”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的阶段奋斗目标,打响了向贫困和落后宣战的攻坚战。巴中地区在扶贫攻坚中形成的“巴中经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发展交通、庭园经济、劳务输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为特色的扶贫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国率先尝试乡长直选

  1998年12月31日,遂宁市步云乡6236名选民投票选举谭晓秋为乡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第一个通过全民直选方式产生的乡长,对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乃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8年8月20日,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布告》,规定自当年9月1日起,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关闭林区木材市场。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从10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所有天然林资源一律停止采伐。四川此举和随后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巨大努力与贡献。

  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10月,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全省21个市地州、120个县于1999年至2000年启动300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会后,全省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验收发证、落实兑现”的措施和要求,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打响了退耕还林的总体战。

  搭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平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2000年5月,中国贸促会与四川省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沿海企业产品博览会暨投资洽谈会”。2002年启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名称。2014年,西博会被中央纳入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和展会举办方案,每两年举办一次。2015年3月,西博会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府白皮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国十大重点展会之一。西博会是国家在西部地区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是西部地区实现西部合作、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建设全国唯一的科技城——中国(绵阳)科技城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11年6月,国务院将绵阳定为国家科技城。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将军工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是西部内陆城市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尝试,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实践。

  在全国率先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2003年,成都市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并于3月在双流、郫县、龙泉驿、大邑、都江堰等五个区县进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试点;8月,进一步将成都五城区纳入试点范围。

  2004年2月,成都市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2007年6月9日,成都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零税赋

  2003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2004年,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同时免征57个县的农牧业税及其附加。2005年1月1日,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从此,四川农民告别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税赋。

  在全国率先开发乡村旅游

  改革开放后,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在全国率先打出“农家乐”的牌子。2006年4月12日,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成都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向成都市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牌匾。“农家乐”打开了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市场,农家乐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科村成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在全国率先发行出版行业H股

  2007年5月,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出版行业首家H股上市公司。2016年8月,新华文轩回归A股市场,成为国内首家“A+H”出版传媒企业。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首批成果企业之一,文轩的改革和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中国出版发行业排头兵、西部地区出版传媒产业领军企业、四川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震中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717.70亿元。2008年7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截至2011年9月,在灾后重建中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开工100%、完工98.68%,完成概算总投资8568.46亿元,占总投资的98.86%。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

   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

  2008年10月13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它是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集成、要素集成、服务集成,创新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助推“三农”工作,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出了贡献。

  建成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

  2010年,天府新区成立,范围涉及成都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区、仁寿县,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成为云贵川渝地区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建设天府新区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对于四川引领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部率先成立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

  2010年5月19日,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版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它是集文化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文化企业孵化、文化产业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平台,是西部第一、全国第三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

  在全国率先实行以地方为主体的灾后恢复重建新模式

  2013年4月20日8时,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人失踪,14785人受伤。2013年7月20日,灾后重建全面启动。中央安排下达460亿元用于重建,四川制定出台11个专项规划,全面指导各领域恢复重建。截至2016年7月,由地方承担的2419个总体规划项目完成2398个、完工率达99.13%。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从举国体制向地方主体转变,为我国探索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重建体系提供了经验,标志着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的转变与创新。

  系统推进全国唯一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01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四川成为全国8个试验区中唯一被要求围绕加速军民融合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创新发挥了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主引擎”的关键作用,2017年,四川经济总量达到36980亿元,同比增长8.1%,连续三年实现了“保持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

  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其实施范围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共119.99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三批中面积最大的自贸区。它旨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四川自贸试验区定位于四川改革开放和中国西部开发开放的“新引擎”。

  开行中欧班列(蓉欧快铁)

  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简称“蓉欧快铁”,2013年开行,2016年更名为“中欧班列”。2017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规模达到1012列,开行班列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四川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为纽带,加强了与欧洲各国的全方位联系,逐步构建起西向南向开放战略新格局,成为中国内陆地区借助中欧班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

  (执笔:刘海燕)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