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党史研究工作

  

  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近年来,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在省室的悉心指导和广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突出,两跟进”,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史研究工作,切实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党委重视,为开展党史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广安市委高度重视党史研究工作。市委书记李建勤多次强调,要加强广安党史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去年7月16日,建勤书记听取我们工作情况汇报,对广安党史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12月28日,在2019年工作总结中批示:党史课题“在精不在多”,对党史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建勤书记多次亲笔修改《中共广安市委执政实录》等党史书稿,支持《广安在坚守初心和使命中砥砺前行》《广安战“疫”实录》等党史书籍的编撰。近期,建勤书记批转《学习时报》(2020年6月15日)文章《党史研究的代表作》“请党史研究室阅研”,体现了在平时工作中对党史研究的关注与重视。市委分管领导丁湘常委也非常重视党史研究工作。5月12日,丁湘常委专门召开专题会,推动广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党史力量,去年市委批准我们新增科室1个、科级职数1个、人员编制2名,为研究人才成长提供台阶,为开展党史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突出重点,推动党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一)以邓小平生平思想为重点开展党史研究。邓小平同志是广安人,在广安开展邓小平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广安党史系统围绕邓小平生平与思想,完成相关研究文章达14篇,如《邓小平家风观研究》《邓小平同志开放合作理论在广安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包容性》等。同时,《邓小平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获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邓小平与武汉的不解之缘》获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肯定性批示,并在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管主办期刊《党史天地》刊登。《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入选“邓小平与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与会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提高了广安党史研究影响力。

  (二)通过《邓小平研究》推介党史研究成果。去年,广安作为省级公开核心期刊《邓小平研究》协办单位,协助省社科联编辑《邓小平研究》,并抽调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到编辑部服务。省社科联编辑出版发行《邓小平研究》(2019增刊),专门刊登广安优秀党史研究文章19篇。

  (三)举办以邓小平生平思想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去年9月,我们邀请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姜淑萍主任,以“邓小平——守初心担使命的典范”为题,为广安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领导干部读书班活动授课;10月,我们协助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省社科院、省室举办了“邓小平与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邓小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的奋斗业绩,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此外,我们还围绕中国共产党广安历史、旷继勋与蓬溪起义、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等课题开展研究。全年编撰党史著作3部,发表研究文章10篇,参加研讨会6次,4篇论文获奖。

  三、创新机制,激发党史研究内生动力

  (一)对广安市党史优秀研究成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激励党史工作者热爱党史、研究党史,扩大党史研究成果影响力,我们积极争取,每年对广安党史系统的优秀党史著作或专题研究、公开刊发的党史理论研究文章、获奖党史成果、党史资政报告或建议4大类研究成果给予一定金额的资助。近年来,通过市财政累计资助党史课题研究金额70余万元,有效调动了全市党史干部开展党史研究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党史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持续开展广安市党史学科课题研究。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全市党史学科课题研究,平均每年结项课题近30个,其中,2019年结项36个。今年4月,全市申报项目52个,准予立项35个。立项课题主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党史工作实际,着眼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课题申报范围从全市党史系统扩大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吸纳市政府办、市委政研室、市直机关工委、市税务局、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小平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近30个部门(单位)参与,引导它们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党史研究,促进全市党史研究持续深入开展。

  四、强化基础,助推党史研究成果转化

  (一)加强党史著作编写,提高党史研究水平。一是修改完善《中国共产党广安历史(第三卷)》。我市已出版广安党史一、二卷,广安党史三卷已形成初稿,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二是修改完善《中国共产党广安简史》。《中国共产党广安简史》已送省室审读并收到反馈意见。目前,我们正按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早日付印。三是加强其他党史著作编写。2017年、2018年《中共广安市委执政实录》,主题教育读物《广安在坚守初心和使命中砥砺前行》已印刷出版。《中共广安市委执政实录(2019)》《广安战“疫”实录》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全市6个县(市、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也已启动编撰。

  (二)加强重要党史人物研究,服务纪念场馆建设。一是组织专人赴多地征集广安人侯方岳大量史料,编纂出版《侯方岳资料汇编》,完成方岳书屋展陈设计方案。二是加强对原川东临委书记王璞烈士的研究,撰写专题研究文章和资政报告,完成了王璞烈士纪念碑和王璞烈士牺牲地(王璞烈士塑像广场)的建设。

  (三)加强重大党史事件研究,助力红色旅游胜地建设。一是加强早期革命史研究。在广泛征集相关档案、口述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川北民军起义:共产党人组织策划的四川最早反抗军阀的武装起义》并在《四川党史》发表,展现了大革命时期广安在四川党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华蓥山起义研究。在利用本地研究成果,查阅各地党史著作基础上,我们多次组织审改华蓥山文化旅游景区管委会的《华蓥山起义纪念馆展陈方案》,并邀请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简奕、文俊到广安参加方案评审会,现场提供展陈建议和审读意见,为华蓥山起义纪念馆顺利开馆提供业务指导。三是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四川省在统筹规划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时,明确建成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川陕苏区、三线建设、“两弹一星”、川藏公路6大板块。为此,我们撰写资政文章《关于在广安修建三线建设纪念设施的建议》,为广安市向四川省争取在广安布局三线建设纪念设施项目,打造“三线建设”板块提供资政参考。

  五、示范引领,推动党史研究人才成长

  (一)强担当,领导班子带头开展党史研究。单位领导干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党史研究,撰写了多篇资政报告和学术论文,在《邓小平研究》《四川党史》《党史天地》《广安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刊发,并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研究人才。通过给年轻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党史研究的生力军。一是为年轻干部创造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机会。每年在广安市开展的社科联课题申报工作中,我们鼓励年轻干部优先参与,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撰写学术论文。二是动员年轻干部参与学术研讨活动。去年,我室干部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1925-1933)学术研讨会”,所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初期疑难新探》荣获三等奖。三是推荐年轻干部参加社科研究团体。发展了3名干部加入四川省评论家协会,1名干部入选广安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四是积极组织学习培训。除每年召开广安市党史工作会,以会代训外,我们还积极承办全省、全市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推荐年轻干部参加省室、市级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班,分批组织到国内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让年轻干部在学习中成长,在研究中施展才能。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