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运用红旗渠经验破冰芦山重建精神挖掘和利用的思考

  

  中共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内容提要:红旗渠是全国少有的通过挖掘和利用红旗渠精神的开发成为全球闻名的5A红色景区的典范。而芦山重建也是芦山贯彻落实全国闻名的中央应对自然灾害“地方负责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的重要事件,当前,如何破解挖掘芦山重建精神,丰富芦山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牌和影响力,与红旗渠的开发利用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通过考察学习红旗渠,形成专题报告,期望能对破冰芦山旅游有所裨益。

  2018年7月1日~5日,我们有幸参加了由四川雅安市委办公室举办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党务干部专题培训班,对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的修建和利用开发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感知,深受感动、启发。

    一、红旗渠的修建历史

  1954年,南下干部杨贵从安阳地委调任林县(现林州市)任县委书记。到林县,他才发现,林县由于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解放后,缺水情况仍然极其严重。杨贵到任后,通过深入调研,曾经先后组织新修了英雄渠及露、淅、淇三大水库,一定程度缓解了林县用水问题,曾代表河南水利先进县参加全国水利工作会。会后,他深感责任重大,一直思考如何从林根子上解决林县用水问题。

  1959年大旱,渠断流、库池见底,见到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杨贵等一干人通过深入调研,大胆提出了从山西省平川县内引漳河水到林县来的想法,通过积极争取,广泛动员,终于获得省、市和平川县的支持,更激起了林县几十万群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的激情。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计约1500公里。

  红旗渠修建后,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灌溉面积由之前的1.2万亩增加到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红旗渠精神的挖掘和利用

  红旗渠的修建就如芦山重建一样,如果不进行再挖掘、再建设、再利用,它就是一件有一定影响力的水利工程,根本不可能有今天全球极具影响力的5A风景区——红旗渠。所以,红旗渠的再挖掘之路更值得我们在芦山重建精神方面的挖掘和利用中学习和借鉴。

  (一)红旗渠精神的挖掘和提炼。红旗渠从开始修建到修建完成,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各级领导的多次关注和支持以及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和芦山重建大同小异。但不同的首先是红旗渠精神的提炼。文革前,随着工程的启动,各级媒体便开始挖掘和提炼红旗渠精神,人民日报1965年12月18日《党的领导无所不在》、1966年4月21日《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以及河南日报《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等。到80年代末,红旗渠精神再次提出来,1987年春,林县三级干部会议公开谈红旗渠,1990年3月20日,林县县委作出了《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的决定》,将红旗渠精神归纳为: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199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杨贵《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将红旗渠精神归纳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后被增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二)红旗渠精神的诠释和支撑。红旗渠精神如果没有具体人和事的支撑,将显得无力和苍白。红旗渠精神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支撑,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背后,全国特级劳模、当年修红旗渠时为救人而被掉下的碎石砸残的女英雄李改云说:“只要你(党员领导干部)是真正为群众,群众死都要跟着你干!”杨贵提出“引漳入林”计划,立马得到全县人民的响应,刚刚启动,就有3.3万人进太行入驻工地。关于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修红旗渠开始后,除了义务上工的3.3万人分工合作、紧密配合推进工程外,理发店、小饭店、供销店等都开到了工地,更让人震撼的是为解决修建工程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3.1万民工响应县委号召,义务到外省打工,仅1961年就挣钱上缴1800万余元。经过挖掘和提炼,红旗渠精神形成了一系列精神奇迹。一是模范群体:领导集体:杨贵、李贵、马有金等;英雄群体:完成红旗渠科学设计最后壮烈牺牲的中专生吴祖太、终日悬荡于峭壁之上九死一生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被崩掉三颗门牙的英雄炮手常银虎等。劳动九群体:特等劳模43人,甲等劳模229人,乙等劳模460人。红旗渠建设群体,由于经历了红旗渠巨大工程的锻炼,林州市产生了一大批建筑巨匠。建筑业显得异常突出,60%以上的GDP来源于建筑,60%以上财政来源于建筑业,60%以上的务力收入来源于建筑业等。(二)廉政奇迹:30万人修建红旗渠10年,未发生一起贪污受贿、挪用修渠物质事件、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实现廉政建设5个零的奇迹。难怪时任中共中央常委、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纪念馆摆放的一个贴着借条的用于长期住在岩洞里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废弃炸药箱面前久站不去,感动地说:“这才是共产党员的高风亮洁!”(三)敢于直面问题的实事求是的奇迹。尤其让人深受启发的是实事求是领导干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群众探索规律破解难题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红旗渠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跃进”时,各县都报亩产上千斤,只有李贵顶住压力,实事求是地报了亩产125斤,使全国各地都1960年都闹饥荒的情况下,林县还有余粮3000万斤余粮用于修建红旗渠;刚刚修建时李贵书记让群众算了一笔帐,意思是按照工程长、宽、高,和群众修房对比,得出了三个月内修完红旗渠的结论,结果人心鼓舞,3.3万人同时分布在工地上,结果出现指导跟不上、物资跟不上、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县委赓即召开会议,纠正错误,精简民工,分段实施,科学建渠。在建渠过程中,最初没有经验,工程中死亡的81人,多数是动工之初缺乏经验造成的。但是县委一般人在修渠中总结失败教训,不断调整方向,总结经验,特别是群众在施工中,创新和产生了凌空排险、凤凰双展翅(一个人同时手握两根钢钎,同时4个人轮渡打桩)、神炮手(最多一次点70多门炮)等工作经验,特别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同时开挖多个坚井,增加多个工作面,提高打隧道的工作效率,两个月完成了国外两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奇迹,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三)红旗渠品牌的铸就。有了红旗渠精神的挖掘和提炼以及这种精神的诠解,红旗渠精神品牌就应营而生了。从县、省到中央,红旗渠精神不断提升,各级媒体的宣传也使红旗渠精神不断扩大影响。在纪念红旗渠通水40周年(2004年9月29日)之际,《人民日报》开辟“呼唤红旗渠精神”专栏连续发表专栏文章;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也发表专栏文章和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在“焦点访谈”栏目中专题访谈红旗渠。林州市也组织各界专家共同研讨红旗渠精神,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各类资政报告和内参,使中央领导逐步重视红旗渠精神,周恩来把“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精神”称为中国解放以来的两大奇迹,外国专家将红旗渠列为人类“第八大奇迹”。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2011年3月7日,习近平:“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史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水到渠成,林州市于2014年举办红旗渠干部学院、2016年完成红旗渠5A红色景区所打造,有了鲜明的载体让红旗渠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仿太行山岩洞打造的红旗渠纪念馆(图展文字+纪录片)、制作或演出的时长2小时的话剧《红旗渠》、与劳模互动多媒体配合播放讲述红旗渠故事、红旗渠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做合格党员签名墙、利用工程自身打造推出的看青年洞、走“红飘带”“水长城”体验活动、开发出有红旗渠特色的茶杯、烟酒等旅游产品等,无不向游客和学员传承感天动地的红旗渠精神。加上时代呼唤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景区和干部学院得以名扬天下,游者如潮,红旗渠精神正带动着红旗渠故事传承天下、激励天下。

  三、芦山重建精神及品牌打造的建议

  受红旗渠精神挖掘和利用的成功启示,我们觉得芦山灾后重建从实践层面上取得了成功,但其可开发利用的精神层面的资源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如果善加运用,其对芦山未来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灾后重建本身对芦山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

  (一)芦山重建精神的内涵提炼。芦山作为重建新路被有关方面关注和利用,如“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教育实践基地课程开发、夹金山学院作为教学点等,但多数主要在于重建过程的历史及感恩党、跟党走方面的讲解和宣传,真正意义上的芦山重建精神挖掘不多,没有作为挖掘利用的重点来打造。党恩固然应当宣传,但芦山重建是一场时间短、任务重、涉及利益极多而贯彻落实中央“地方负责”制十分成功的一场闪电改革。过程中也充满改革所固有的探索的失败、痛苦、寻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和经验的积累,有着党为便民服务宗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坚苦奋斗,忠诚担当、踏铁留印,自我革命、由乱而治等在重建中创造性地贯彻“地方负责制”的重建经验和重建精神值得挖掘。建议县委、政府可开展征文、邀请专家召开芦山重建精神研讨会等方式,研究提炼确定芦山重建精神,为挖掘利用芦山重建精神奠定基础。

  (二)挖掘芦山重建精神的实践支撑。同红旗渠建设一样,芦山重建同样有一些感天动地的重建故事和一批可歌可泣的劳模和先进集体和个人可以生动支撑芦山重建精神。如全国2017三农人物、优秀基层干部袁超的故事挖掘能阐述基层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在灾面前舍己为民的精神情怀,宝盛乡发生的一位组长丈夫牺牲后妻子顶上带领大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故事挖掘能体现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典范,为了灾后重建操劳两次病危的优秀党员干部陈钢更能体现芦山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最美志愿者汪策、最苦援建干部匡能俊等,如果善于挖掘,这些芦山故事一定暨能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也是芦山重建精神的最佳支撑。品牌人物不一定多,有两三个能说明问题,但也要有受表彰群体、援建干部等数据支撑。我们要向外展示的不是仅仅能感恩的灾区群体,而是一批为党为民忠诚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战天斗地重建家园的、英雄的芦山人钢铁形象,这样才有感染力,才有精神的力量。而在灾后重建中经过失败与成功探索出来的经验,如帐篷党委、军官村官、华西总承包、军队义务运砖等背后的故事,是我党在灾后重建践行为民宗旨中创造性地探索重建规律实事求是的生动阐释。应当强调,在故事挖掘中,不应当回避重建中的失败与教训,因为痛苦才会有幸福,有失败才能显示成功的来之不易,才能感动人心。就像红旗渠修建之初,因为缺乏经验,两次事故就造成13人死亡的重大伤亡事故,但也正因为这两起事故,才成就了凌空排险经验等建设经验的辉煌。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芦山重建“廉”字当头的精神,芦山县纪委被评为全国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而支撑这一精神的是灾后重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人员“廉”字当头的实践故事。这些都是芦山重建精神的重要依托。

  (三)推出和打造芦山重建精神的品牌。这方面,红旗渠精神的载体的打造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是媒体推进。充分利媒体推出和宣传芦山重建精神挖掘的新成果、新故事,让芦山重建宣传从实践层面,步入可开发利用的精神层面的宣传,让芦山重建故事和精神产生感动效应。争取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对芦山重建精神的认可和宣传。收集反映芦山重建精神的宣传和研究成果,作为发展旅游或可利用的品牌;二是文艺创新。以宣传芦山重建精神为题,邀请高端文艺创作团队,为芦山创作和打造一批反映芦山重建精神的电影、微电影、话剧、歌曲、连环画等文艺作品,利用这些作品,开展会节或培训,打响芦山重建精神的品牌。三是精神载体。除了4A景区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和场馆的景观外,我们还要扩展和打造一些丰富的精神景观载体和旅游产品。如建汪策广场、袁超故里,开发“坚强桥”(宝盛乡上千吨巨石都未砸坏的桥)、“坚强房”(县医院科学重建的典范)、援建厂区等重建精神景观,甚至开发一批如印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等展示芦山重建精神的根雕、茶杯等旅游产品,为芦山实现全域旅游振兴乡村添光增彩。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