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口述人:曾水兰①整理人:戴忠东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局限,四川相当闭塞,不要说是和国外发生经济往来,就是同国内其他省区横向经济联系都很少。1984年,在国内大气候影响下,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为,坚持外引内联方针,大胆走出去,引进来,敞开紧闭的天府大门,决定在广东深圳设立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简称深圳办事处)。

  深圳办事处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也是代表四川形象窗口。他的主要职责是对外宣传、搜集信息、招商引资、开展经济技术合作。35年来,深圳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支持企业,服务乡亲,促进川、深、港的经济合作”这一工作主题,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地区的经济优势,突出做好招商引资信息工作、四川来深人员和在深川籍人士的接待,加强对四川在深企业的协调,为川、深两地经济合作和科技人才交流,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有效的促进了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1985年初,我接到调令,到深圳办事处担任副主任(1993年前办事处没有主任)。在此前,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办有一个筹备组,按照当时我就任前省里给我交待的工作,办事处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尽快抓紧深圳办事处的筹建和开展工作;二是深圳四川大厦的建设工作。

  在深圳办事处工作的十多年里,完成了四川省政府交办的任务,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委托的工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办为深圳办事处的上级代管单位),完成了深圳办事处组建和组建后的职责工作,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繁重的接待任务,收集改革开放的信息,协助解决四川在深圳的几百家企业、几百万务工人员的各种困难及问题,同时完成港澳川籍人士联络、联谊工作。办事处工作做得很有成效,得到了四川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的多次表彰。

  下面我就办事处的工作和四川大厦的建设两个问题分开说明。

一、深圳办事处是四川省设在深圳重要的改革开放窗口

  深圳办事处在筹建初期,人员有从原四川省外贸厅广州办事处调来的一位副主任朱昌荣,一名干部和一名工人;有一个深圳四川大厦建设筹建组,筹建组有离退休的老同志陈大良和李世雄两位顾问,另外办事处配有4名转业军人,加上我10人。当时办公场所是租借的华新村四栋的8间房子。深圳办事处组建后,考虑到接待、信息收集、内联企业的协调管理等各项工作,且工作量大,又成立了深圳办事处办公室、信息处和业务处,人数由原来的10人逐渐增加到20人。由于工作量大,事情多,大部分人都是一人多职或兼职。比如,司机除了开车,还要承担采购、搬运、导游、接待等工作,虽有原则分工,但都是那里需要就去那里,但主要工作有专人负责。筹建工作虽然很艰难,但大家非常团结,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没有分彼此,也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有事就办,有任务就上,找事做,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工作开展很顺利,互相密切配合,认真负责,组建的工作非常顺利,时间短,效率很高。

  深圳办事处成立后开展了很多的工作,重点抓的工作很有成效:

  (一)圆满完成繁重的接待任务

  面向四川省领导、各厅局级领导及各地市州的领导接待任务(当时,多数地市州在深圳没有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要解决领导们吃、住、行、调研参观等各项问题。如涉及到参观沙头角中英街,还要专门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沙头角边防证(若没有边防证,还要到公安局帮助办理临时入关手续)。这些工作很具体,有很多困难,非常不易。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办公室负责完成,完成得很好。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来访调研参观,深圳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他们每次亲自安排、亲自接待。深圳办事处也当成重要任务完成。

  (二)及时准确收集和发送改革开放各类信息,为舆论先导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信息收集是个头等大事,重要工作。信息是一种思想说理的先导,既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可以把两地和外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沟通。深圳办事处每天发1~2期简报,上报四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协作办、各厅局及21个地市州,这些信息全都是准确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信息的主要来源:深圳市委、市政府、体改委发布的信息,新华社发的大内参,港澳报刊及各省市的重大信息。当时就靠电话采访、走路采访、骑单车采访,有纸化交换传递的信息。信息主要内容是党中央、各省与改革开放有关文件,领导讲话、指示、批示。我们与海南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海南是第一个国家级的改革开放特区。江苏、浙江比较早实施各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模式,私有制、承包制、合同制,而且中外合资的模式比较活跃(指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效果也很好,经验也很多。广东、福建、山东、江浙沿海各省,中央各部都特别重视,信息多,而且重要、及时、真实。这些都是我们重点收集信息的对象。我们采集的信息可信度极高(一般很少假信息,假新闻)。每天一期到两期,每期5到10条信息。从1985年9月份开始,我们始终把信息工作作为办事处重要任务,由专人负责。我亲自抓这项主要任务,不断开拓扩大交流渠道,建立各层次的信息网,信息交换渠道有两百多家,做到精心筛选、及时准确。同时还加强调查研究提高信息质量,突出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和重视社会效益。三年多,办事处办了三种信息刊物,共出了近300多期,刊登信息二千条以上,发行43000多份,有30%以上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省级和四川日报采用,被地、市、州报刊杂志采用,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每年召开的信息会,我们都受到表彰并得到了奖状。在全省外驻办事机构中,深圳办事处提供的信息最多、质量最好、时间最及时、采用率最多、利用价值最高,所以很受欢迎。在社会效益方面,例如,1987年我们得知深圳中华自行车公司需要协作配套的信息后,及时将信息通报给成都、重庆、绵阳有关企业,这些企业很快与深圳这家公司达成生产协议,进行合作配套生产。又如,1988年得知国外需要进口竹筷信息,我们及时通知成都、宜宾、泸州外贸单位,与国外企业签订五年出口协议。再如,1985年得知外企要射钉枪和子弹,我们把信息反馈给企业,结果宜宾南山厂签约出口一万支射钉枪和配套子弹,每年赚外汇125万美元。

  我们的信息采集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比如,请台湾、香港的种子专家到四川考察,到绵阳、乐山、自贡引进蔬菜、瓜果种子种植,后来这就成为正常的种子引进渠道。乐山的瓜农将种植成功后的第一批西瓜,专程送给了省政府工作人员品尝,以感谢政府的帮助。又比如,我们把在港澳等地的川籍厂商请来深圳,组织联谊活动,宣传家乡的投资环境政策,陪他们到成都、重庆、绵阳、乐山、宜宾等地市参观考察,投资设厂,办酒店、商场。又比如,收集在深圳市各部门、公司、企业的川籍人士信息,让他们回家乡投资,办企业,其中就有一个纺织工业公司的张总,就在他老家仁寿投资500万元建纺织工厂。

  (三)及时完成深圳信息协会筹办工作,建立后信息来源渠道多、时间快、准确性高,服务了各省办事处

  在1987年间,办事处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因工作的需要,为深圳市政府做了两件有影响的事:

  第一件事:受深圳市政府的委托,把各省31个驻深圳的办事处联络起来,为深圳市政府提供了各省办事处的地址、电话、负责人等信息,以便深圳市政府更好与各省办事处沟通、联系、协作,此项工作,深圳办事处圆满完成。深圳市政府还委托四川办事处,牵头筹备并成立第一届深圳市信息协会,包括制定协会会员章程。成立初期,协会会议召开的日期、通知具体事项等,都由四川办事处负责办理。该协会的成立,影响和作用很大,效果很好。这个协会一直坚持到90年代,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后来,信息工作归属深圳市统计局。

  第二件事:受深圳市政府委托,由我担任组长,起草《深圳内联企业若干政策的规定》(48条),深圳市有关部门参加、各省驻深圳办事处主任参加的工作组,历时半年,经多次修改、补充、完善,最后定稿,成文公布实施。该文件规范了各省驻深圳企业党政工作关系、劳动力招调、企业税收、原材料供给、地方保障性工作及产品销售等事项,使各省驻深圳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

  以上这两件事,都让我们办事处扩大影响、增光添彩,四川驻深圳办事处也由此名声大作;同时,有力地推动办事处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到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委办事带来了极大的通融方便。我们到深圳市政府办事受到重视,市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优先便利,比如企事业单位人员赴港签证、产品出口、办理中英街参观指标,我省在深企事业单位申请深圳户口指标和接待等工作,都非常重视,并给予了优先和宽松,有求必应,积极促进了办事处的工作,深入开展。

  (四)协助政府抓好在深圳的四川的企业(含中央在川的企业,如铁路、建筑等)的管理协调工作,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深圳的四川企业开始有100多家,迅速发展到三四百家,有建筑设计、施工,电子、商贸(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和建筑材料)、饮食等行业,餐饮是大头,电子、丝绸公司也较多,他们把深圳办事处当成娘家。在深圳的四川企业的作用发挥得很好,不仅起到了窗口作用,是对外宣传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多数是出口型的企业,利用我省的原材料半成品,在深圳加工,然后出口创造外汇。如,丝绸是四川一大特产,产量大于江浙地区,四川省丝绸公司在深圳办了外贸加工企业,如锦和兴公司,绵阳、南充丝绸厂也都在深圳办了出口加工基地,规模都比较大,南充办的羽绒服装加工的四海、金海羽绒公司,直到现在还在正常生产和出口。深圳是四川企业一条重要出口渠道(因为毗邻港澳,资信发达,海空交通方便,以香港为口岸,联系接单快,交货、运输快)。这些企业与办事处关系非常密切,需要我们办的事情很多,大到出口、小到上户口、劳动招工、卫生方面的计划生育证明、婚姻证明等等。

  办事处同时还帮助他们成批招收四川劳务工,解决四川人就业问题。四川在深的劳务工有几百万人,遇到的问题很多,很具体。如进入特区没有边防证,婚姻方面的证件,工伤、劳保、劳资纠纷等等,需要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安心务工,为四川家乡创造更多的收入。据统计,每年劳务人员为家乡创造几千万到几亿的收入。这些劳务工在深圳学到很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技术、生产营销经验等,带回家乡创业,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经验。

  (五)开办改革开放学习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开放初期,举办学习班是好方法,宣传思想解放、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可复制、可移植,是立竿见影的很好手段和有效办法。思想先行、观念先行,舆论先导,打开几十年的封闭意识,举办学习班是很好的办法。当时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非常支持,要求我们从办农业学习班开始,有省农业厅领导、地市州分管农业的领导参加,由深圳市分管农业的领导、体改委的领导讲话介绍农业改革开放的情况,聘请香港的种子专家肖先生、台湾的陈先生来深授课,同时,邀请农业部驻深机构领导介绍国外先进农业的情况,并组织学员现场参观先进农作物在深圳种植情况。我们邀请台湾的种苗专家陈先生,专程到乐山、自贡、绵阳去考察种苗种植情况,并引进台湾蔬菜、瓜果品种,交流洽谈或与种植户签订合同。他在乐山考察调研期间,乐山市专门召开了农业干部大会,请他介绍台湾的蔬菜瓜果种植方法和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举办学习班,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办班,每期15-20人,参加学习的有党政机关、工业、农业、商贸、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上至省厅局长和地市领导,下至基层、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学习班系统地介绍了经济特区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授课和现场参观的方法。主讲人中分两个层次:一是请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或秘书长、政研室主任、体改委主任等,从政策上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经验;另一层次,请工业、农业、商贸、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授课,了解深圳各行业发展的具体的实施过程、经验与体会及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参观时,我们选取了深圳市办得优秀的中外企业、蛇口工业区、大亚湾核电站、渔民村、各省和四川省办得好的内联和出口企业,如深蓉塑料公司、锦和兴丝绸公司、西南电子公司等等,并组织到“一国两制”中英街区参观。同时组织有关企业进行商贸、投资洽谈。通过学习,提高改革开放认识,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经济观念,学到了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及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并达成了一批协作项目和商品销售意向或协议。

  (六)1988年以后,我在办事处时还完成了三件较大的事:

  第一件事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的《中国西部地区开发指南》一书正式出版,内容含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重庆十个省市,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作了全面系统的简要(简明扼要)介绍,图文并茂;介绍了国家的对外资、外汇、外贸的管理法规,开发的项目和享有的优惠的投资环境。我在该书的发行会上进行了发言,重点介绍和宣传了我省的情况(重点是水利资源、历史文化古迹和农业大省和国宝大熊猫),如历史文化、河流、气候,地上、地下的资源、粮食、丝绸的情况,还有药材、畜牧业、猪牛羊,水利资源,对四川将成为“西电东送”的中心,四川交通(天上的、地上的和水上的)都有待开发,做了一次大的舆论宣传。参加该书发行发布会,有各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外人士,会上,分发了有关我省对外招商引资的文件资料。

  第二件事:为了增强我省在沿海地区的影响力,拓展海外的知名度,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1992年我们在四川大厦主楼大厅举办“深圳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的展销会”,张爱萍将军还为展销会提词“祝贺四川名优新特产展销会举办成功”。展销会把四川机械、食品、饮料、医药、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电子和农副产品进行了展示,历时两年,有100多家企业参展,展销面积占了四川大厦主楼一层面积的三分之二,通过本次展销会,把四川的名优新特产品推向了更大的市场。

  第三件事:省政府委托驻深圳办事处筹备组建四川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此事我们抓得很紧,抽出时间,我亲自跑广东省政府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我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公地点设在广州市流花路四川省外贸厅广州办事处办公楼内,租借二楼作为驻广州办的办公地址。组建完成后,转交给朱昌荣同志开展工作,1994年又由贾江同志(由四川省委组织部调来的干部)主持工作。这就是现在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的前身。

  (七)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自成立以来,是四川省政府在深圳特区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代表四川省政府的形象和窗口,主要职责是对省内人员的接待,采集信息,招商引资,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历时25年来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在深工作的企业和乡亲,促进川深港的经济合作这一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深圳毗邻香港地区的经济优势,突出做好招商引资、信息收集,做好四川人员来深圳和在深圳的川籍人士及务工人员的接待服务工作,加强四川在深圳企业的组织协调,为两地的经济合作、科技人才交流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推动和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

  (八)关于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的行政关系和党的组织关系问题。

  办事处是省政府批准的驻省外机构,委托省协作办归口代管,省财政直接划拔行政经费。早期办事处有一个支部,隶属深圳市委组织部直属处归口管理。后来,因企业增多,外驻机构人员增多,为了规范党群口关系,深圳市委专门设立一个工作委员会(驻深工委)进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在工委成立前,针对在深圳的四川企业,我们成立了一个临时党委,后来工委成立后,临时党委撤销,党员组织关系直接归口市委工委管理。

二、关于深圳四川大厦的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政府从战略高度上考虑,为吸引内地资金,特别为一些省、市、自治区划出一块土地,建立各省驻深联络基地。

  四川省原计划在省驻深圳外贸仓库原址建设一栋8层高的“四川大厦”,当时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看准了特区改革开放窗口的巨大作用,下了决心要搞四川大厦建设。省领导也一再强调建设四川大厦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恰逢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省长蒋民宽亲自率20多位各厅局长及各市地领导来特区参观学习,于是拍板定夺了“四川大厦”高楼的建造,并提出了修建“四川大厦”要有特区气派的思想。

  后来,省里在成都召集四川省有关委、办、厅、局、公司和地市州50多名负责人参加的集资筹建深圳四川大厦座谈会,最终确定了大厦总楼层、总建筑面积和总投资规模。省政府统筹70多家各级单位企业通力协作,采取单位集资和项目贷款的方式,实现风险和责任分摊。

  (一)大厦的建设

  四川大厦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路2001号,由25层主楼(31500㎡)和南北两栋副楼组成,建筑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实际总投资5400万元。大厦的建筑设计由西南建筑设计院负责,施工建设由华西集团公司负责。四川大厦于1984年1月开工建设,于1989年1月建成交付使用。目前,每年约500-800万税后利润上交省财政。大厦现有职工约40人,功能有办公、商住、餐饮及酒店服务,已全部启动。经营方式也由开始租赁经营逐渐转为自主经营为主,满负荷运作,窗口、服务、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成为一家大型省属外驻企业。

  驻深圳办事处在建设大厦中的任务是: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协调,并协助上级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保证工程质量、按设计要求如期完成。整个工程建设由办事处负责管理,具体工作由四川大厦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

  深圳四川大厦建筑原设计主楼为35层,配北南副楼高5层。主副大楼外观转角处分别由四根大圆柱拥抱着主体,象征四条大河汇入长江奔流不息,永远向前不回头。从空中俯瞰主楼像个“四”字,在水平方向百米之外远眺,三柱直指蓝天又像个“川”字。总的来说,大楼外观设计具有鲜明四川特点和含义。大楼建成后,在当时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四川大厦的建设有着一段曲折的过程,设计预算总投资7000-8000万元,建筑工期为五年。1984年元月开工打桩,开工不久却停建了半年。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省政府和各地市州的财政遇上了困难,一下要在深圳建造一个几十层的大厦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加之,省人大对建设四川大厦的认识不一致,出现了建与不建两种观点,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集资工作出现了很大困难。大楼因此由35层减到25层。虽楼层降至25层,但大楼的基础无法修改,仍然是原大楼设计的35层楼的基础,大楼的转换层仍设在15层不变,只是将15层以上到35层进行了压缩,去掉了十层,整体调整为25层。

  25层修建中,资金仍存在较大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北副楼卖给了工行深圳分行360㎡(1490元/㎡,)并获得了500万元贷款,解决了1000万建设资金;同时又把第10层、11层卖给了承建该公程的华西三公司(即中国华西建设集团的三公司)以抵扣工程款300万元。当四川大厦建成投资盈利后,把第11层买了回来,共支付给承建商300多万元。深圳四川大厦从1989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后,直到1996年还清所有内外债务。

  (二)大厦建设和使用的相关问题

  四川大厦从建设开始到建成,问题不断,争议不断,这与当时的形势和人的思想认识有很大关系。

  1.认识问题

  对深圳四川大厦认识问题,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障碍。为此,省人大召集相关会议,讨论建与不建的问题,讨论时争议极为激烈,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积极的开放的意识,主张想方设法贷款、集资或者找投资方,如四川地市、各厅局、有能力的企事业参与,集资解决资金缺口;另一种反对建设四川大厦意见,认为有资金应该立足本省建设,不应投向外省,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保守意识、墨守成规的观念。据我们了解,六十年代,湖南省、湖北省就在深圳罗湖春风路、宝安路建有规模很大的基地,两省外贸公司用作供香港的生鲜商品,如鸡鸭、生猪、牛的转运场,到了改革开放后,湖南省、湖北省政府就建了一大批宾馆、酒店、住宅楼的外驻企业。我省也有外贸仓库基地,即现在的深圳四川大厦所在地。

  2.因为大厦楼层的改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其它问题的出现,如:25层顶层只能作为参观走廊,因为收缩,电梯、动力系统、水电气管道占用了大量的面积,无法使用。后来,因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地点,经过装修,将部分面积改成管理人员办公地。

  3.因资金缺口问题,没有员工宿舍和配套设施。原定在四川大厦对面的园岭住宅区,预购一栋7层三个单元商品房作为四川大厦配套建筑,后来也被砍掉了。

  4.深圳市供电局因建上步片区变电站,要求四川大厦划出300平方米无偿建筑,作为开关站。在当时情况下,只好无偿让出,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改变,造成的后果是地下停车场被占用。

  5.配套的地下停车场被占用,造成各种车辆只好停放路边。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经协商同意,后来把近1000平方米(地面上)绿化地改造为停车场。

  6.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深圳市负责基建的副市长召开电信和施工单位会议,议题是四川大厦大楼高度影响了蛇口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罗湖站无法接收,争论很激烈,对方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降低大厦的高度,要求深圳四川大厦降低楼层(高度二十层),以便信号的传输;二是主楼迁移,另选地点,解决信号传输问题。经反复争论协商,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迁移大厦主楼,也不降低楼层高度,由电信部门自行解决无线电信号传输问题。

  (三)谈点个人认识

  长期以来,四川的进出口岸是依托上海,改革开放后开始多元化,深圳是一个很重要的口岸。四川大厦建成,从此,一个国营企业诞生了,四川对外的窗口诞生了,新的气象出现了。四川大厦的作用:一方面,服务和接待了我省赴广深、港澳和出国途经此地的人员,为他们提供食宿、购物、中转人员的方便。另一方面,又是四川对外的窗口,外省人员、国外经深圳的外国朋友,都知道有四个大圆柱的四川大厦。特别是广深、港澳台人员在四川大厦吃川菜(麻辣烫、水煮鱼、酸菜鱼、水煮肉片、东坡腿子、回锅肉等),吃到了川菜,听到了川音,交流了乡情。这是一种文化,得到了省内外和港澳地区人们的认可。另一个是深圳四川务工人员特别多,大厦为这些务工人员提供吃、住、行及文化交流服务场所。

  深圳四川大厦有限公司是四川对外的重要窗口,也是省政府驻外的一个大型企业,省委、省政府都很重视。据我了解,我省外贸一直把广州、深圳与香港澳门作为一个重要口岸,因为香港出口物资主要是依靠深圳口岸,包括出口的猪牛、鸡鸭鱼,均以深圳为口岸,当时进出口额,我省和湖南省分别列全国二三名,后来被广西、湖北超越了。

  目前,国家实行十四五规划,深圳又是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排头兵,在新形势下,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政策,如何更好地发挥深圳改革开放窗口和出口(四川大厦)的带动作用,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工作服务,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整理人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文献

  ①曾水兰:1985年初,调入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时任办事处主任,直至退休。在深圳工作的十多年里,参与了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从组建到全面展开工作的全过程,参与了深圳四川大厦的建设,是一名组织者、建设者,更是见证者。2010年8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荣获深圳市委颁发的纪念章和证书。2014年荣获广东省委颁发的入党50年纪念章和证书。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