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一心向党经风云——百岁女红军黄海云

  

 王友平 

  2019年3月20日,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黄海云于广州不幸病逝,享年101岁。灵堂挽联写道:“三过草地长征路上坚强小战士;百岁寿星人生途中幸福老母亲。”黄海云有着一段颇具传奇、令人敬佩的革命经历,她曾身经百战、历经磨难,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变迁、世纪风云变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流浪女童工参加红军

  黄海云,1918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上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她本姓吴,家人给她取了个小名叫“秀娃”。她4岁时,父亲因为丢了地主家一头牛被抓进监狱,关了三天后不明不白地死去。原来家里为赎父亲出狱,变卖了田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无力抚养四个孩子,迫不得已只好将最小的女儿送给镇上一个姓黄的人家做养女,从此“秀娃”改名“黄海云”。养父母靠放高利贷为生,经济还算宽裕,对她还不错,8岁时就送她去学堂里读书。她14岁时,养母病故,养父续弦,后母对她很不好,让她辍学在家,一天到晚也没什么好脸色。黄海云受不了这个气,15岁时她就在姐姐的帮助下来到了县城一家纺织厂当学徒做童工。她总是起早摸黑,每天至少要干活十二三个小时。不久因工厂在战乱中停产了,黄海云开始四处流浪。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来到梓潼县。当时黄海云和姐姐、嫂子们逃到了离县城几十里外的乡下姨妈家。在姨妈家,表姐动员她去见“同志哥”(红军),告诉她红军曾在自己的婆家住过,对人可好了;“红军是农民的军队,专门帮助咱们穷苦老百姓”。黄海云曾躲在菜地里亲眼看到几个红军战士,他们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戴着帽子,个个精神抖擞,彬彬有礼。于是,她决定跟“同志哥”干革命去,便偷偷让表姐带她去报名参加红军。当时负责登记的红军干部简单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反复看了她的身高,当时她身高只有1.48米,红军干部怕这小姑娘谎报年龄不想要她。但她决心了当红军,硬是左缠右磨,感动那位招兵干部,那位红军干部最终在报名登记册上写上了黄海云的名字,并发给她两条绑腿布,就算参加红军了。她高兴地立即回家取行李,可是姨妈却很舍不得,不让她走,她决心要走,最终说服了姨妈放行。临走时,姨父还给了她两块大洋,并叮嘱她说“如果干不了就赶紧回来”。她毅然决然地走了,这一走就是20多年。红军部队领导最初分配她到“新剧团”。黄海云不愿意去“演戏”,她宁可到运输队当苦力,于是被分配到了红军运输队。

  “我也要做党的人!”

  一开始,黄海云被编到运输队,她和战士们一起运送枪支弹药、粮食、伤员。运输队没车缺马,主要靠肩挑背扛。有一次,黄海云给部队运送枪支,一杆枪有十多斤重,她人还没有枪高,一次就要背4条枪。老兵告诉她,枪是红军的命,丢了枪就等于丢了命。于是她视枪如命,白天把枪扛在肩上,晚上把枪垫在身下睡觉。有次碰到下冰雹,她生怕那鸡蛋大的冰雹把枪砸坏了,紧紧地把枪搂在怀里。一阵冰雹过后,枪是安然无恙,她头上却鼓起了好几个大包。在运输队,她经常要长途跋涉去完成任务,翻山越岭,往往一走就是几十里上百里。

  几个月后,她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第七分院当护士。医院不是战斗部队,护士都没配枪,若遇敌情,只能赶快找石头、木棒等防身击敌。当时,红军医院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当护士所做的工作就是帮伤病员煮点汤喝,换换纱布,不用打针也不用量血压,根本没有那些设备。但因条件太差,护士只能用消过毒的牛皮纸给伤员敷药,由于纸很硬,一贴上伤口,伤员总是痛得直叫。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黄海云换药时动作轻而且特别仔细。每到宿营地,护士们还要四处打柴,帮伤病员煮汤、烧洗脚水。

  黄海云个子小,每次出去,别人打一大捆,她只能打一小捆,可她从来不偷懒,总是格外努力工作,还怕红军会因为她的养父母成分不好而哪天会不要她。黄海云所在的护士班总共十来个人。她发现班里有几个大姐平时工作非常积极,还经常在一起开会。黄海云去问为什么,大姐们告诉她,她们是“党的人”。“我也要做党的人!”黄海云说。

  此后,黄海云工作更加积极,累活、脏活,不等分配,她总是抢着干。班里最累的活是抬伤员,大姐姐们看黄海云年纪小没安排她,可她总是争着上。有一次,她和一个姐妹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好几公里,担架的扶手把她的肩膀磨得血肉模糊,衣服和皮肉都粘在了一起,疼得她直掉眼泪,但她却没叫一声苦。还有一次背粮食,黄海云背了五六十斤重的粮食,跟大姐姐们一起从山间小道回宿营地,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下半夜到达目的地时,她的衣服都成了布条条,身上布满血口子,到处青一块紫一块,她也一声不吭。

  长征路上历艰险

  1935年春,黄海云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行军异常艰难。她跟随红军翻越了两座大雪山。第一座是夹金山,第二座是党岭山。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受挫后西进甘孜,途中翻越党岭山。党岭山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西北,因系传说中古代羌人南迁时党项羌在此经过之地故名。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异常险峻,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被称为“鬼门关”。翻越此山,需要上山下山各走一百里。黄海云和众多战士们一样,上身裹着两三件单衣,下身穿一条齐膝的短裤,打着绑腿,蹬着草鞋,拄着一根木棍。半路上,黄海云捡到一件粗线织的破背心,如获至宝,赶紧将它紧紧地绑在身上。一路上,黄海云和战友们相互搀扶着在风雪中艰难爬行,不时看到倒下冻僵的战友的尸骸。很多战士脚都冻裂了,长长的血口子,不时往外渗血。逼近山顶,寒风凛冽,战士们被刮得东倒西歪。山越来越陡,雪越积越厚,风越刮越紧,呼吸越来越困难,头晕脚软。战士们倘若在山上停下来休息、说话或喝雪水,很可能就倒下去再也起不来。接近山顶时,黄海云实在挪不动脚步,很想停下来喘口气,立即被战友们制止了。下山的时候,黄海云只好眼睛一闭,向下滚。有一次,她差点掉进冰洞里,多亏了手中那根结实的木棍救了她的命。双手麻木的黄海云死死攥着那根木棍,一步一步将雪山抛在了身后。黄海云后来回忆说:“我拄着木棍,手冷得发抖,一边还扶着战友,就这样忍着、撑着。直到后来下了雪山,我才庆幸自己还活着。”

  1935年8月,中央军委将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迅速过草地。红四方面军是第一次过草地。草地纵横百里、荒无人烟,到处是深不可测的险恶泥沼,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马被吞噬。草地上气候变幻无常,白天往往先还是万里无云、骄阳似火,一转眼就是乌云满天、瓢泼大雨,甚至还有雪花、冰雹,劈头盖脸砸来,让人躲也无处躲。那时大家都没有衣服换,也没有地方睡觉,穿着湿漉漉的衣服行军。更严重的是缺少粮食,随身背的干粮很快就吃光了,只好挖野菜、嚼草根。大家都担心掉队,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死亡。缺吃少穿、精疲力竭的红军将士,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背靠背休息一会儿。有一次,当黄海云从草地上站起时,发现背靠着自己的姐妹断了气,身子已经凉了。一路上,黄海云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

  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活着走出草地。谁知张国焘又下令刚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重新穿过草地去攻打成都,张国焘提出“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黄海云曾回忆说:“最难忘的莫过于过草地了。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竟然三过草地,令红军将士吃尽了苦头。”

  二过草地,粮食奇缺。大家本来指望路上挖点野菜,可是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野菜就被挖光了。带的一点干粮很快吃完了,没等走完草地,就没得吃的了。很多人病死、冻死、饿死。幸亏前面的部队给黄海云所在的医院送来一头牛,全院每人分到巴掌大一块牛皮和四两牛肉。实在饿得撑不住了,黄海云就把牛皮拿出来,撕一小块放在嘴里,边走边嚼,牛皮很难嚼烂,最后干脆直接囫囵吞下了。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南下攻打成都失败,部队又决定北上与党中央会合,仍要穿越草地,这就是第三次过草地。这次过草地与前两次的线路不同,行程也更远。开始,黄海云穿着草鞋在泥沼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艰难行进,一双草鞋不到两天就烂了。走到后来,带的草鞋穿完了,她就从破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来裹在脚上。但是裹在脚上的这块布,也很快被泥沼吞没。战友们只好将一块牛皮戳上几个洞,用绳子系在她脚上当鞋子。这双鞋看起来结实,可是一见水就滑溜溜的,一走就摔跤。后来黄海云干脆打着赤脚行军。走出草地时,她和其他战友一样,脚都被泡烂了。

  回忆起长征时的艰难情景,黄海云心情沉重,她十分感叹地说:“对女红军来说,雪山草地尤其残酷,环境差、营养差,女性还要面对生理期的问题。我是个护士,一路上烧汤煲药,但在过草地时,别说给伤病员治病,就是煮一碗汤给伤病员喝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缺衣少食,缺医没药,有时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那种揪心的场面,令人永世难忘啊!”

  “革命不成功,誓不把家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红军到达甘肃,红军部队后勤部召集女兵开会,宣布“国共两党合作,部队不需要那么多女兵,医院要解散”,让女红军们各自回家去。一听这消息,女红军们顿时哭成一片,家在哪儿呀?“离家这么远,让我们往哪里摸呀?”黄海云不想回家,她找到后勤部长杨志诚请求道:“我是出来干革命的,革命还没成功,就是枪毙我,我也不回家,死也不离开红军。”杨部长没办法,只好同意她留下,分配到兵站继续当护士。就这样,她跟着红军一路走到了延安。在延安,她被编入护士连,因为识字,又被选送到延安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后又到陕甘宁边区党校进修。1936年,刚满18岁的黄海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校学习期间,黄海云认识了也同样参加了长征、从井冈山走来的25岁的红军战士赖春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8年他俩在延安结婚。

  婚后他俩一共生了六个孩子,由于战争形势所迫,不得不把其中两个女儿送给了乡亲抚养,后来一直杳无音信,这成了她终身的锥心之疼。1939年,她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教导营文书,不久进入延安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1941年春,随丈夫赖春风到甘肃陇东军分区,任统计参谋。1946年,任邯郸解放区组织部干事。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福利科科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后以正师职身份离休。根据她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做的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各一枚。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上世纪60年代初,黄海云终于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老家梓潼探望父老乡亲。当时有人认为她是老红军,回家乡应通知县里,县里肯定会出面接待的。但黄海云为了不麻烦组织,就一人悄悄回家看了看姐姐哥哥。1982年,黄海云与老伴赖春风将军一起再次回到梓潼,仍然没有惊动县里。

  终身宣传、弘扬长征精神

  黄海云一生不忘长征情结,长期坚持宣传长征精神。1960年,黄海云被广州八一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常去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她也常给新战士讲长征故事。黄海云说:“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苦,我多讲一点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今天的生活需要珍惜,遇见困难也不要气馁。”直到晚年老红军黄海云还经常给人们讲长征故事。

  2004年3月,黄海云在家里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她回忆长征说道:“最难忘的莫过于过草地了……第一次过草地是跟红一方面军会合,在百川、甘孜、炉霍一带,张国焘跟党中央闹分裂,要返回去打成都,成都没打成又返回来。结果把大家折腾得筋疲力尽。……当时掉队的、开小差的很多,也有很多人病死、冻死、饿死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住,部队就杀了牛,每人分得巴掌大一块牛皮。这时我们已饿了两天,吃了牛皮第二天就没东西吃,不吃吧,又实在饿得难受。于是,大家把仅有的这点食物煮熟后,一次吃上一点点。正是靠着这一块牛皮和跟着红军干革命的坚定信念,我们终于走出了沼泽地。直到走到甘肃后,部队才搞到些粮食。”谈到现在的美好的物质生活,她说:“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2006年9月,88岁的黄海云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她感叹说:“现在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年轻人对红军长征越是没什么概念了。我要把过去那段历史讲给大家听,要让年轻一代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历史啊!”她详细回顾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不无幽默地说:“现在有人开玩笑,说老红军这么长寿,当时过草地吃的是冬虫夏草吧?我那时没听说过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也不是长在草地上的。”10月,广东省十佳少年张梦娴和《少先队员》杂志社的小记者们来到黄海云家慰问并请她讲红军长征故事,讲述结束后,黄海云和少先队员一同齐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消息传到了广州白云山脚下的一座小院里,已经90岁高龄的老红军黄海云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时常老泪纵横。“这个地方离我老家不太远。”老人家对身边的人说,“长征的时候,我在那里住过一阵子。”她从自己的退休金存折里拿出了仅有的两万元,捐给了地震灾区。

  2009年,黄海云应邀参加广州军区司政后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会。会上她声情并茂地讲述长征经历。她这样讲道:“我今年91岁,17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三次翻雪山、三次过草地……”满头白发的老红军黄海云的授课,极大地引发了年轻干部战士们“寻找老红军,寻找红军传统”的热情。

  为了宣传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凡是有单位要采访,她从不拒绝。有时身体不舒服,子女们劝她别接受采访了,可她说这是宣传红军长征精神的好机会,我不能放弃。就这样,她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解放军画报、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长征干部学院等采访。

  2016年8月,黄海云高烧住院,她的女儿赖亚力还听到她在梦中讲长征:“那个高原,现在谁能上啊?”她98岁高龄时,还在家中给来看她的后辈和外国友人讲述长征故事。同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黄海云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黄海云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挫折,但她都能够坦然面对。她说:“人一旦有了理想信念,什么沟沟坎坎都能过得去。”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和激励了长征女战士黄海云的一生,也通过她的不懈宣传和终身践行弘扬感染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年轻后代。

  黄海云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历经风云,创造辉煌,活得精彩。她与赖春风将军都非常重视家风,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她那种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那种打不垮、拖不烂、能扛住任何压力的巨大能量,那种善良、宽厚、慈祥、体贴的胸怀和爱心,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子孙后代。她总是极力关心别人,除了自己家的孩子,对老战友们的孩子,她也时常挂在心上,总想为他们的成长多做一些事情;对老伴的老家井冈山和自己四川老家也关怀备至,她带领子女们为家乡的建设集资募捐,在井冈山建了一所希望学校——春风中学,为老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2019年11月9日,老红军黄海云骨灰安放仪式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实现了她魂归井冈的夙愿。

  这位一心向着党和人民、历经革命风云沧桑的百岁女红军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激励着国人,正如一首挽诗所写:“巾帼少小入红军,百战强敌泣鬼神。救苦英豪今逝世,精神不死励国人。”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红军黄海云之女赖亚力女士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