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庇天下寒士以血荐轩辕王干青的未竟之梦

  刘卓驭

  王干青何许人也?他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腥风血雨中,打响川西地区工农赤暴第一枪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以宝贵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迎接新中国黎明的史诗。

  1936年,王干青受省赈济委员会尹仲锡的委托,到川北、通、南、巴一带受灾县区放赈,以“拼将碧血染山河,革命功勤斩伐多”感慨民生疾苦。自那时起,在他的心里种下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

  1943年,受成都慈惠堂理事长张澜之聘,王干青任普济堂堂长及培根火柴厂主任,他革除普济堂等机构的积弊,创新规,加强孤儿文化卫生教育,改善孤老伙食,治愈女婴疥疮,使普济堂、火柴厂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事必躬亲照料孤贫为民解难

  1944年,普济堂孤老522号傅大全年老体衰卧病在床(普济堂将孤老按照名牌号数统一管理),在本月内普济堂邀请医生为其诊治六次,最终不幸去世。普济堂的住堂史干事向王干青汇报,王干青立即通知逝者亲戚郑传氏为其送终。按照惯例,普济堂负责出资30大洋约合四千余元的丧葬费用。由于傅大全属于孤贫亡故,又额外出资600元的棺板,购置1350元的棺材,120元的棺殓费。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非常优厚的丧葬费了。

  在担任普济堂堂主期间,王干青分别向职工钟树容、杜泽霖拨付丧葬费。由于杜泽霖原籍西充,将灵柩送回西充路途遥远。除去向其子支付3000元的体恤金外,王干青特别向理事长申请,在普济堂的三圣场为其找了一块坟地,让杜泽霖能够尽快入土为安。

  普济堂职工史鸿家境清贫,家中六岁幼子无人照料。王干青了解此情况后,专门向理事长呈请让史鸿幼子就读普济堂下属的幼稚园,为史鸿解决后顾之忧。

  为解决职工的就医难题,王干青申请了培根火柴厂6万元医药基金,这笔资金由职工福利委员会统一管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笔资金让更多的职工看得起病,寄托着他对“病有所医”的希望。

  (二)照顾出征军属支援抗战前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340万川军出川抗战。四川将士在前线浴血沙场,普济堂在后方大力支援,王干青号召普济堂优待出征军人家属。在原来八百八十名的名额基础之上,又增加男女共一百名,专收容出征军属之年老而无依靠者,其条件较收一般孤老为宽。

  在1944年的《成都慈惠堂所属普济堂出征军人家属调查表》一文中,一位叫古洪顺的老人,他的儿子古大昌已于五年前在壮丁出川中出征湖北。幸而他进入普济堂,在王干青等人的照顾下得以安度晚年。

  这份普济堂出征调查表中,大多数是送子出征湖北。在这份档案中,还特别注明一栏“没有证件确系抗属应请宽待者”,其中一位叫“万正顺”的老人,长子出征云南八年,次子出征湖北八年。由此可见王干青对抗战军属的尊重。

  (三)矢志不渝舍命相护党的地下活动

  王干青在担任普济堂堂主期间,为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安排多名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到普济堂和火柴厂工作。

  然而长年累月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党组织领导同志曾建议他辞去培根火柴厂的职务,离开成都。但他仍然坚守岗位。他说:“我近年都是办慈善事业,不用惧怕”。他心系慈惠堂数千个鳏寡孤独、老弱病残。

  1949年11月9日,在成都即将解放之时,特务们手持伪省府主席王陵基的名片,前来住处“请”他去省府说话。王干青大义凛然,从容出门。1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血腥的反革命大屠杀,王干青英勇就义于成都外西十二桥。

  长夜漫漫,他为救助成都人民而来,黎明之前,他为解放成都人民而去。今天走在十二桥的时候,看着英雄的浮雕,他是否知道成都已成为“友善之城·尚善之都”,他的善举温暖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延续了他的精神,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单位:成都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