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通江县交通运输业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

熊洁

一、20世纪初的通江交通运输业现状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1278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写下千古绝唱《蜀道难》。在四川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中,通江因大山阻隔,交通运输的滞后严重制约着通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江历史悠久,古道纵横。擂鼓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年前,就有古巴人在境内繁衍生息,出入往返。古代之通江介于中原与西南交界之地。《舆地纪胜》称“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前迤逦于荆吴;拒控梁洋,犄角利阆”。道光《通江县志》谓之“北通兴汉,拒巴梁冲要;东下渝夔,拒蜀楚咽喉;万山环列,诺宕潆回”。境内关隘林立,素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九关十八隘”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汉高祖刘邦曾踞县北得汉山以通饷道,山因此而得其名。三国时期,蜀将张飞等人往返小巴简道(小巴路),有关之典故轶事至今流传。南宋末,宋将余玠亲临得汉山,因险垒形,创筑得汉城,成为当时南宋“抗蒙八柱”之一。清嘉庆初,白莲教各路义军往来出入于通江,其中通江蓝号义军以通江为依托,粉碎清兵的数次围剿堵截,威震川陕鄂数省。

  境内诺、宕二水,纵贯南北,自古以来不仅是先民们生息繁衍之流,而且是通往外部地区及商贸运输的重要通道。明永乐年间仁宗帝于京城大兴土木,四年(1406)八月十三日,通江奉旨采办楠木十筏,由宕水起筏,经通河、渠江,运赴重庆府,再经长江、运河转运京城交割。清季境内所产之银耳、茶叶、生漆、桐油、皮货均由水道运销渠县、重庆等地。

  时光流逝,岁月无痕。“古道”“水运”……已逐渐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用。在通江儿女的心里,“古道”“水运”是那么地凝重、那么地无奈、那么地心酸,大家都盼望通江县交通运输业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二、百年来的通江交通运输业的蝶变

  世代勤劳勇敢善良的通江人民对交通运输环境改善强烈渴望热度从未减退过。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坚强英明领导,世世代代敷衍生息的通江人民的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

  20世纪上半叶,通江的交通运输业依然十分落后。“古道”“水路”仍旧是通江交通运输的象征,“肩挑背磨”“步履匆匆”仍旧是通江运输业的代名词。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陕入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并一举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通江人民亦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红色交通线的开辟、刘存厚兵工厂、造币厂的搬运,大多是靠根据地人民群众肩挑背磨而完成的。抗战之期,通江炼铸成千上万吨的土铁土钢,靠人力背挑至诺、宕二水岸口,再由木船转运重庆24个兵工厂,以满足抗战之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通江的公路运输仅处启动之时,境内大量的货物进出仍由人力和木船承担。特别是1959年至1963年的五年间,为了保证京、津、沪和辽宁省三市一省的粮食及副食供给,通江人民勒紧裤带,无私奉献粮食近18万余吨。大量的粮食外运,使诺、宕二水及通江河的木船呈现出一派络绎不绝的繁忙景象,成就了通江木船航运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日益发展,沐浴着中国共产党温暖阳光的通江人民深知,要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有连接区、乡,通往全国的公路。于是自行施工,自制炸药,组成5400余人的筑路队伍,于1956年11月10日开始修筑境内第一条出境公路——通(江)巴(中)公路,筑路民工战严寒、斗酷暑,至1958年2月8日终于全线竣工通车,自此结束了境内有史以来无一寸公路的历史。继后在“大战钢铁、大战交通”的高潮中,为保“钢铁元帅”升帐,全县抽调民工1万人,按“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要求,突击县城——铁溪区——中和乡的公路,在紧迫的突击阶段,日上路民兵达4万余众,其中妇女占40%,中小学生停课参加筑路。至1959年3月基本建成,10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98公里。该路是1949年至今县内修筑时间最短,上劳最多,耗资最少,里程最长的一条公路,它的修筑竣工,充分体现通江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自此以后的岁月里,县内的公路修筑虽然很少有如此的大规模,但筑路修桥工程仍未间断,或新建、或续修,日益促进了公路建设的发展。至1978年,通江县已有省道公路通(江)巴(中)、通(江)中(和)2条,县道公路通(江)万(万源魏家),通(江)三(溪),通(江)铁(佛),通(江)平(溪),火(炬)杨(柏)等5条,有涪(阳)陈(河),民(胜)太(平)等乡道公路。全县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大、小通江河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与

  此同时,1958年2月通江城内第一次出现汽车,南充运输公司通江运输站成为县内第一家专业运输企业。4月,一辆24座的嘎斯牌小客车,开始了通江至巴中的旅客运送,10月,通江又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自此通江开始了汽车的客、货运输。1963年3月,县人委交通科汽车队成立,有汽车3辆,继后县内机动车辆逐年增加。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交通愈来愈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通江这样的边远贫困山区县来说,交通成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已有的还较粗放的公路格局,强化公路枝状网状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第二次公路建设热潮。此次公路建设主要以打通出境路,延伸区、乡路为主。县委、政府采取民工建勤、粮棉布和工业品“以工代赈”,国家补助金等多种形式,大办交通。1986年全县有公路57条,通车里程仅944.3公里,与邻省、邻县相通的公路9条,公路密度0.23公里/平方公里。全县13个区(镇)、74个乡虽通公路,但等级低、路况差,仅有四级公路455.6公里,等外级公路占总里程的52%。历届县委、县政府针对交通滞后的状况,把快上交通列入全县经济工作重中之重。至1990年,国家累计投资1552.9万元,先后修建和改建公路13条207.62公里。先后打通中和至竹峪(万源),曲滨至邱家(平昌),三溪至灵山(平昌),民胜至得胜(平昌),平溪至前进(陕西南郑),平溪至关田(南江),两河口至简池坝(陕西镇巴),崩口塘至万僧寺(陕西镇巴)等出境干线。形成省道城(口)广(元)公路横贯东西;达(县)通(江)、通(江)南(郑)公路纵穿南北。境内共有公路59条,其中省道2条。通车里程1018公里,每万人有公路15.7公里,每100平方公里有公路24.75公里。至此,全县公路基本形成以县城诺江镇为中心,两条省道为主干的树枝状公路格局。

  从1993年起,掀起第三次交通建设高潮。1993年冬,通江县委、政府抓住巴中地区成立,县域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的大好机遇,破除交通滞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及已成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通而不畅的现象,立足县情,果断决策,把快上交通列入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掀起轰轰烈烈的公路建设大会战,即第三次公路建设热潮。县委、政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要找出路、先修公路”的口号,采取“向上争取、银行贷款、全县人民投劳投资”等形式,勒紧裤腰带大干快上。是年冬,近万名民工上路,经过90天的奋战,按山重二级标美路标准改造了县城三条出城路,改造里程达13余公里。1994年,按照“统一指挥,分区作战,专业承包,费用包干”等办法、改造完成通(江)巴(中)公路和平(溪)关(田)公路。1995年,在争取到银行贷款1300万元的基础上,动员全县干群集资2272.3万元,将贯穿全县境内的省道通(江)达(川)公路、通(江)巴(中)公路建成沥青路面。同时将县城11.1公里城市道路建成水泥路。1996年冬,全县人民再次大动员,经过100天时间的苦战,将通前公路88.8公里等外级公路全改造成山重三级泥碎路,工程竣工后,得到了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的高度评价:“质量好、进度快、投资省、效益好”,并获到了50万元的奖励资金。

  1993年至1998年,全县通车里程达2600余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66.6%的村、60%的社通公路。公路密度达到0.56公里/平方公里。2000-2003年,组织实施了三轮交通大会战,至2005年全县通车里程达3460余公里。上等级的有三级水泥砼路1条、90公里,二级水泥路1条、95.55公里,三级沥青油路3条、137公里,四级沥青油路1条、22公里。结束了通江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实现了通江公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

  通江山地沟壑纵横,公路桥梁比比皆是。民谚云:“高山无路行不远,有路无桥空喜欢。”在通江这块沟壑纵横的山地上,桥梁是连接道路的纽带。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桥梁遍布境内各地,“鼋鳖梁”“独木桥”亦屡见不鲜。清朝中叶通江有大中型木、石板人行道桥20余座,民国时期46座,建国后除维修原有人行道桥外,在修建公路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大力修建公路桥梁。1957年,在通(江)巴(中)公路38公里加180米的杨柏河上建成2孔8米,高11米,宽6米,全长29.5米的小型石拱桥。该桥为县内第一座公路石拱桥,自此揭开了全县公路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页。继后于1973年3月,建成第一座单孔跨经70米的水口大桥,是时在全省屈指可数;1979年3月建成小坪溪大桥,主拱4孔,各跨50米,引拱4孔,各跨15米,总长310米,为境内至今最长的公路石拱桥梁;1984年5月,单跨90米的三江口大桥建成通车,其跨径名列全省当时公路石拱桥前茅。至1996年,全县共建成各式公路桥梁229座、总长8940.5延米,其中大型桥梁30座、4216延米,中型桥梁51座、2305延米,小型桥梁140座、2034.5延米,漫水桥8座、385米。各类型公路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条省道,其中大桥占73.3%,中桥占45%,小桥占42.8%。如今,境内乡乡不无路,处处不无桥,公路贯穿山山岭岭,桥梁飞架纵横沟墅,为通江的交通运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桥联云:“万载宕水四季长流成天塾,千年古渡一桥飞跨变通途。”

  在运输业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民、集体、个体一齐上,各式车辆增加迅猛。1978年,全县有各种载货机动车辆65辆、181.5吨,拖拉机210辆、263吨;客运车辆17辆,客运单位2家,客运线路6条,全长310公里,年客运量15.6万人次。1985年,全县货车234辆、1170吨,拖拉机440辆、417吨,年货运量19.1万吨,货运周转量1675万吨公里;客车37辆,客运线路10条、398公里,客运企业4家,年客运量78.4万人次。1990年,全县各式机动车467辆、1630吨,拖拉机254辆、267吨,年完成货运量17.55万吨,货运周转量1511万吨公里;各种客车52辆,客运线路增至20余条、585.6公里,客运企业5家,年客运量127.434万人次。至1996年,全县有大货车192辆、960吨,小货车45辆、90吨,农用车210辆、210吨,拖拉机202辆、202吨,仅交通专业运输企业年完成货运量1.025万吨,货运周转量164.5万吨公里;各种客车209辆,其中大客车48辆、1920座,中客126辆、1890座,小客35辆(包括城内公共汽车、出租车)、175座,交通运输企业完成年客运量9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330万人次。客货运输形成以县城——壁州街道为中心,面向县内外辐射,并通过13条出境干线连接周边县市区,进而走出四川,通往全国的大交通网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11月至今)

  进入新时代,通江县交通运输业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12年至2016年全县就新改建道路613.9公里,巴(中)万(源)高速公路通江段开工建设,小(江口)魏(家)路、沙(溪)胜(利)路、楼(子)福(成)路加快建设;建成空山旅游车站和6个乡镇客运站;完成3座公路桥、13座渡改桥建设。通江县建成邹家坝大桥、春在大桥、朱家湾大桥等城市节点桥梁,完成通水路、通竹路等4条主干道路的升级改造,全县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500多公里。

  2016年11月,通江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按照“构建大通道、改造出境路、完善联网路、提升乡村路”思路,以建设“三路一航、五纵五横”县域交通网络为支撑,大力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奋力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和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十三五”期间,通江县交通投资总计128.055亿元(不含高速公路),为“十二五”期间的5.83倍;全县新(改)建国省干线和县乡道路265公里,全县道路通达里程总计6221.625公里(其中:国道126.746公里,省道476.851公里,县道102.771公里,乡道309.262公里,专用公路2192.563公里,村道3013.432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2968.035公里,增幅达91.22%;路网密度由“十二五”末的0.79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1.51公里/平方公里。途径通江县的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全线建成通车;镇(巴)广(安)高速公路王坪-通江段快速推进;诺水大道、米仓大道两条一级公路加快建设;S203线沙洪路、S203线洪口至长岭段、S302线小魏路、S304线春在隧道及S304线通(江)洗(脚溪)路等项目顺利推进,并开工建设诺水大道和米仓大道两条一级路。“8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硬化路,县域干线、旅游环线互联互通”的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外快内畅的交通路网加快构建。形成了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切实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针对县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县域对外通道单一、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城镇过境街道化严重的交通运输实际,通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全面发动、全员参与,以主力军之干,担交通主战场之责,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9.2亿元。新改(扩)建农村公路4021.5公里,其中白铁路、火杨路、三双路、渔池村旅游环线、至沙路、广东路、四洪路、九兴路、曲澌路、龙凤场至石婆山全面完工;新改建通组道路、联网路、景区道路等2623.3公里;完成501公里农村窄路面拓宽公里和440.895余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列养里程达6023.4公里。实现了100%的建制乡镇通油路(硬化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车。农村道路不断织密,路网体系不断完善,交通扶贫为我县广大农村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了先行,也切实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宝贵经验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交通运输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道远而行至,志坚则事成。百年征程,我们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力保证了通江的交通运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人们常说,通江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自古以来,先民们就在这块山重水复,沟壑纵横的山地上,肩挑背磨,背负着山区闭塞的沉重历史,挑担着生活艰辛的漫长岁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山区人民以关怀和支持,再加上山区人民不甘贫穷落后的不息奋斗,才有今天四通八达的公路,才有从肩挑背磨中的彻底解放,背二哥成了驾驶员、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老百姓的出行更快捷、方便、自由。

  (2)坚持专注发展定力是交通运输事业成败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作为欠发达盆周山区的通江县必须始终保持坚如磐石、专注发展的定力。面对特殊的县情,我们树立争先之志,奋力后发赶超,不因矛盾叠加的风险挑战而退缩、不因压力困难的考验而却步,用强有力的项目建设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从通江交通蝶变的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取得成就的沧海一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一贯坚守。1995年在中国工商银行的支持下,通(江)达(川)通江段成为通江县境第一条柏油路,到今天仍为沿途4个乡镇近10余万群众提供便利,被通江人民亲切地称为“致富路”“民心路”。巴万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新增七条东西横线之一,也是巴中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之一。2021年初,巴万高速全线通车。项目建成通车后,通江至万源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极大方便了通江县群众的交通出行。巴万高速的通车,不仅结束了我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同时,也有力带动通江县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有力支撑通江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江县长乐村村民蔡绍良逢人就点赞中国共产党,他说:“以前我们到县城需要坐车两小时、到万源需要坐车四五个小时,我们出行的路简直就是‘伤心路’;现在我们到县城只需要十分钟,到万源火车站赶去唐山的火车只需要四十多分钟就够了,我们现在的路就是‘连心路’!”老百姓外出打工方便多了,农特产品更好卖了。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只有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坚决克服自我满足的思想、歇脚松劲的念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冲破阻碍、抢占先机、赢得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确保交通基础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变得更加坚实。

  (3)坚持聚焦民生关切是交通运输事业成败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迈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通江的伟大征程中,通江交通运输的蝶变无疑是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的最真实写照,更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为民情怀。在通江县陈家坝村与村小之间有一条山溪,每逢下雨,溪水上涨,孩子们就无法过河。到了丰水期则更是“人从河中走,畜从水中游”。曾被评选为“最美乡村教师”的李佐英在村小任教的20年多年,只要下雨,山溪里发水,她就挨个背孩子们过河上课、蹚水回家。2012年修建了“爱心桥”,极大方便了孩子上学和村民出行,李佐英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挨个背学生过河上课了。只有努力顺应人民期盼,不断强化民生取向,用“苦干”诠释初心,用“实干”展示担当,把重视群众切身感受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才能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充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认可。

  今天,宽阔笔直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面构成的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在川陕相连的大巴山脉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势不可挡,勇往无前通向远方。百年间,一条条“伤心路”变成了一条条“连心路”、一座座“爱心桥”。通江县交通运输业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此刻,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天涯海角。无论人生际遇如何改变,想起家乡,始终都是我们一生的牵挂、幸福的港湾。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一条条“连心路”、一座座“爱心桥”,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快捷更方便,这都永远值得铭记与骄傲!

  (作者单位:巴中市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