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发展综述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并指出其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治蜀兴川的宏伟实践是我国迈步新征程的生动缩影,也是新时代十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有力印证。为此,我室组织力量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发展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供领导们参阅。

  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之一,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科教大省、资源大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四川工作,多次来川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了“定盘星”,为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勠力把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坚决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对内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对外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坚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驰而不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一、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对四川人民亲切关怀,多次到四川视察指导或参加有关活动,多次就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四川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把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

  (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省委立即进行传达学习,出台《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总体安排》,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两次开展集体学习,全省分层分类开展宣讲和党员干部培训,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决定》。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为节点,分两个阶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决定》,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工作遵循。总书记每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会都及时传达学习,每年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集中学习,引领带动全省上下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特别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梳理成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十个方面,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方面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一项一项作出安排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第二部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再次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2022年6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四川作出重要指示后,省委持续深化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领会把握,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习,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学习贯彻《意见》《总体安排》《分工方案》,召开系列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坚决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因地制宜,务实高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总体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到202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5.38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从2012年的4.4%提高到4.7%;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

  (一)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四川省获批成为全国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2025年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通过一系列举措,四川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四川省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上升至全国第9位,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二)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成效凸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2021年,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超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2.8%,营业收入达到4.9万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2%;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2854.6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661.9亿元,年均增长4.2%。

  (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开放大通道建设,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10年来,四川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7万亿元,推动四川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了从“蜀道通”到“蜀道畅”的历史性转变,总体进入建设交通强省、打造全国“交通极”的新阶段。“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民用机场布局体系加快构建,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16个、居全国第3,成都成为国内第3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687公里,21个市(州)中已有19个通达铁路、11个通高铁。全省高铁运营里程1391公里,公路网总里程39.9万公里、居全国第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727公里、居全国第3,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总里程分别为3.9万公里、35.2万公里,均居全国第1。干支直达航道网络加快建设,航道总里程10881公里、居全国第4。

  (四)县域经济底部基础持续夯实。推出一系列举措,着力夯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总量实现跨越、能级整体提升,呈现出强县引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21年底,183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有11个、500亿至1000亿元的有15个、超过200亿元的有89个,为四川经济稳居全国第六位作出重要贡献。西昌市、简阳市跻身全国百强县,成都市龙泉驿区等10个区入选全国百强区,入选总数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一位,37个县(市)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入围总数继续蝉联西部第一,县域经济在全国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围绕“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持续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513.6亿元、增长17.6%,规模居全国第8,外贸依存度提升至17.7%,全省进出口实绩企业累计达6714家。现有国家开放口岸1个、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级经开区10个、国际(地区)合作园区17个。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海科会等会展品牌效应明显扩大,全省13个展会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认证,会展国际化水平稳居中西部第1。外国驻蓉领事机构达21个,数量居内地第3、中西部第1。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418对,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1。

  三、服务全局,勇于担当,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自2020年1月,中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省委严格落实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部署要求,制定出台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一大批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川渝合作标志项目陆续落地建设。两年多来,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川渝两地3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全面推进,160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特征初步显现。

  (二)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按下快进键。2019年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后,省委迅即传达学习并于同年10月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提出中短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并提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7个方面23条落实措施,形成重大政策对接落实、重大任务、重大项目三张清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结合起来,共同打造西部战略枢纽。通过努力,四川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西部全面开发开放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担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游责任。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后,省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明确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逐一标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截至2021年底,国家移交四川的71个问题已整改完成57个,省级累计自查问题482个、已整改完成428个。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成效明显,长江流域实现全部禁捕。一个更绿、更新、动力澎湃的四川长江经济带,正以崭新的姿态腾飞。

  (四)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跑出加速度。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畅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开放合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行南向开放合作,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先后举办“川港高层会晤暨川港合作会议第一、二次会议”“川澳合作会议第一、二次会议”“川港澳合作周”系列活动,办好2021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通道建设、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香港持续位列我省在川投资设立企业第一大境外资金来源地。

  (五)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省委、省政府制定《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从2015年起每年召开省“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暨领导小组会议,强化重点工作关键项目的推进落实。十年来,四川成功承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财富》全球论坛、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等国际性活动,中国—欧洲中心成为国家级对欧合作重要载体。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5万列,驻川领事机构增至21家。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连续举办18届,为中国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六)“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提出“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紧扣四川区域经济板块特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部署。五大片区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签署49项跨区域或区域内合作协议,促进了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2021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接近两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6.4%,7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34.8%、较10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四、转变职能,汇聚力量,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巨大优势和旺盛生命力。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落实。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过程民主”依法履职,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保证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省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全省人大工作和建设水平指明方向和路径。全省各级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1.5万余件,立案1.4万余件,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协商活动1410余次,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8万余篇。

  (二)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巩固发展。省委切实履行统战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不忘初心、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推动全省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四川省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实施方案,此后陆续制定颁布关于多党合作、民族、宗教、涉藏、党外知识分子、民营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侨务工作、海外统战工作等重要法规文件,全省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3608人,促成签约项目487个、签约金额2302.25亿元,持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建立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23个。

  (三)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全面推进。省委在全国率先成立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先后印发通过《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对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共制定地方性法规89件,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187件,批准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51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在推动平安四川建设方面,重点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为着力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深化“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积极完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四)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深刻重塑。针对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多、小、密、弱”的问题,四川全面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两项改革”完成后,全省乡镇减幅达32.7%,建制村减幅达42.0%,村民小组减幅达40.4%,社区增幅达5.9%,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此后,继续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相结合,架构起全省县域内“主干牵引、干支联动”的“四梁八柱”。

  (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实施。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在甘孜州和凉山州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扎实推进彝家新寨、藏家新寨建设。省委先后制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2020年以来,四川首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截至2021年底,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省级及以上示范区、示范单位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凉山、甘孜、阿坝三个民族自治州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六)党政机关运行效能持续提升。全面完成省市县机构改革工作。改革后,省级设置党政机构比改革前减少1个,行政编制严格控制在核定的总量内,原由33个事业单位承担的300余项行政职责全部回归机关;21个市(州)共设置党政机构比改革前减少118个;183个县(市、区)设置党政机构比改革前减少388个。同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先后出台《四川省政务服务条例》《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四川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方案》等,行政效能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五、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省委出台《四川省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在此期间,精心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全面建成1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践行。省委印发《四川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建设“3554”工程,深入开展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主题教育,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和先进模范“四大群体”,使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的精神之魂。截至2021年底,全省1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40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3个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1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成287个全国文明单位,全省广大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出《索玛花开》《十八洞村》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6个、博物馆386个,非遗馆、传承所(点)6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089个,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基本形成。注重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等,促进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作出统筹谋划和全面部署,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先后出台《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底,重点培塑了“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品牌,精心打造“十大文旅精品”和“四大文旅走廊”,创建3批共计31个天府旅游名县,不断擦亮四川文旅金字招牌。

  六、统筹协调,科学应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持续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重大自然灾害得到有效应对。雅安芦山4·20地震之后,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阿坝州九寨沟县8·8地震发生后,恢复重建实现了“生态环境自然美丽、灾害防治安全有效、旅游服务整体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灾区成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此外,四川还成功抗击了“8·18”特大暴雨洪灾、“11·22”康定地震、“6·1”芦山地震、都江堰市中兴镇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阿坝州茂县叠溪镇高位山体垮塌、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最快时间消除了灾难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续推进。高度重视脱贫工作,尤其是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召开后,强调要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持续奋战,到2020年11月,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共计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同时,及时抓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先后制定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等,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三)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超常举措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省迅速铺开,实现了用24天时间首个市(州)确诊病例“清零”,用33天时间全省疫情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降为二级,用55天时间全省中高风险区全部转为低风险区,并第一时间启动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此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常态化做好疫情精准防控,尽量减少疫情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民生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全省教育投入连续12年正增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持续保障卫生健康财政支出平稳增长,进一步丰富全省医疗资源,全省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5.22岁提高到2021年的77.95岁。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21年全省就业人员总数4727万人,较2016年增加70万人。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七、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等重要要求,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切实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

  (一)碳达峰碳中和有力有序推进。始终将“双碳”目标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十年来,四川“双碳”工作成果丰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天然气(页岩气)产量,居全国第1。四川成为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绿色发展实现有序推进。

  (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用力。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持系统观念、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截至2021年底,四川建成高标准农田36.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2万亩、生态修复面积达3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23%,完成矿山复绿369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万多公顷、河湖水系连通建设39.3千米。全面“清零”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累计修复面积达5856公顷,着力解决了环境修复问题。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环保为民,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首次出台为单独流域立法以推进污染治理的条例——《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另外,在全省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大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整治,截至2021年底,全省PM2.5平均浓度31.8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率89.5%;34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25个,占94.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四)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先后编印《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四川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四川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近十年来,四川先后出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改革方案19个,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面的方案23个,基本构建起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框架,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八、多管齐下,全面从严,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定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和南充拉票贿选案恶劣影响,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四川政治生态持续发生可喜变化,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

  (一)以践行“两个维护”为重点的政治建设让我们更加团结统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践行“两个维护”为重点,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关于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持续净化四川政治生态的决定》等文件,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政治纪律3903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以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的思想建设让我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前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系列专题教育、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刻骨铭心进头脑”,有力形成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生动局面。

  (三)以建强领导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建设让执政队伍更加坚强有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全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召开全省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使得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印发《进一步激励全省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施意见》,突出关键群体,分类施策,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截至 2021 年底,全省24 万多个基层党组织、510多万名共产党员活跃在改革发展稳定各条战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巴蜀大地处处彰显。

  (四)以纠治“四风”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让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实施细则》,集中开展正风肃纪“9+X”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守重要节点开展明察暗访,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检查督查,通过点上的问题曝光查找面上的薄弱短板,接续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开展5轮省级正风肃纪集中督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596个,全省共查处“四风”问题28955起、处分26958人,年均查处问题3217起、处分2995人,省本级通报曝光典型案件404起。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攀升至86.94,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十连升”。

  (五)以惩贪治腐为重点的纪律建设让党员干部队伍更加纯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纪律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认真汲取周永康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深刻教训,出台《四川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实施办法》,对南充拉票贿选案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印发《关于对党员干部赌博行为处理的规定》,严肃处理党员干部赌博行为,实施“带病提拔”“赌博敛财”等问题专项整治。截至2021年底,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2.5万余件,处分23.7万余人,其中厅局级646人、县处级8057人。全省立案查处纪检监察干部638人。

  (六)以依规治党为重点的制度建设让党的各项建设更加有章可循。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意见(试行)》,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意见》和《关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定》,出台《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十项规定》,制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等制度。十年来,四川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完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确保了党的各项建设沿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推进。

  十年奋进路,勇毅启新程。面对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和再出发的壮阔航程,全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以新的赶考姿态,矢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着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