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毛泽东与四川】“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来源:    时间:2022.03.31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

  攀枝花位于有“聚宝盆”之称的攀西(攀枝花——西昌一带)古裂谷中段,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钒钛磁铁储量巨大,还共有钒、钛、钪、铬、镓、钴、镍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以及铜、硫、磷、锰、硒、碲、铂元素等多种有益元素,其中,钒资源占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钛资源在全国和世界上都位居第一,而且,石灰石、白云石、矽、藻土、粘土等冶金铺助材料以及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也配套齐全,储量丰富,真是得天独厚,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最理想场所。因之,早在1958年就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

  50年代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钢铁工业,更是落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领导经济工作中,提出了要“一手抓粮食,一手抓钢铁”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冶金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设想,准备新上一批项目,其中包括开发利用攀枝花资源建设新的钢铁工业基地。冶金部的设想引起毛主席注意,他神情专注地听完发言,进而要求冶金部副部长王鹤寿详细汇报西南地区的矿产资源情况。王鹤寿汇报说:“攀枝花——西昌一带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经过地质部门的多年工作,已探明的工业储量约10亿吨(后探明为100亿吨以上——本文作者注),有条件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毛主席听了极为高兴,当下表示赞同,王鹤寿同志十分兴奋,在会议期间,便以冶金部名义写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明确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期分期分批建设四川攀枝花钢铁厂等几个大钢铁厂。报告受到会议的肯定。

  “成都会议”后不久,中央批准了冶金部的报告,把建设攀枝花钢铁厂列上了议程。冶金部和四川省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准备把钢铁厂建在西昌,成立了西昌工业区和西昌钢铁公司,着手组织开展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选矿和冶炼科学研究,并陆续上马几万人。然而,正当轰轰烈烈上马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困难,国家对国民经济不得不实行调整,1962年,西昌钢铁公司为形势所迫,彻底下马。

  攀枝花首次开发,刚刚拉开帷幕,便流产夭折了。但是,“攀枝花”三个字却深深刻在了毛主席的心中,使他难以忘怀。毛主席念念不忘攀枝花,是因为攀枝花无论地下矿产还是地理位置都有着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60年代。

  1964年5月11日,国家计划领导小组向毛主席汇报“三五”计划设想。毛主席最关心人民群众,他同意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但出于国家民族的安危考虑,却不同意把国防工业、基础工业等而次之。因此,在听完汇报后,便提出: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农业是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个拳头,基础工业是屁股。工业要为农业服务。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搞多了,要少而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留有余地,他说:“酒泉、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1964年6月6日,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集中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改变计划办法;第二是进行备战。他说:“只要有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现在到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抢时间,抢在战争爆发之前。”毛主席的讲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便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亲自指定,让周恩来总理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会后,根据中央的决定,各有关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成立了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

  毛主席对西南三线建设极为关心,曾多次指示“要把内地工业搞起来,工业要有纵深配备”,要“在西南形成冶金、国防、石油、铁路、煤炭,机械工业基地”,“要搞西南后方,要搞快些,但不要潦草”。他尤其关心攀枝花建设。1964年8月19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把三线建设、攀枝花建设提到革命与不革命的高度强调:“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此后,在1964年9月的“杭州会议”上和10月9日计划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时也反复讲:“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嘛,为什么不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说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要“搞攀枝花、酒泉、长阳三个基地。”

  毛主席的反复强调和督促,加速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速度。1964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自召集和主持国家计委和冶金、地质、铁道、交通、机械、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毛主席关于建设攀枝花的指示,部署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成昆铁路建设工作,并派出了以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为首的由100多名专家和有关部委负责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赶赴大西南,对攀枝花---六盘水地区的地质、矿藏、交通、水源、农业及社会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对钢铁厂厂址作了踏勘比较。接着,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派遣,李富春、薄一波两位副总理又亲自到攀枝花实地察看了兰尖铁矿和弄弄坪厂址,回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攀枝花是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场所,确定了在攀枝花的弄弄坪建设攀枝花钢铁厂的方案。

  为迅速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国务院十几个部委和川、滇两省及铁道兵部队。于1964年9月就调集5万多人,从全国各地汇集攀枝花,拉开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序幕,同时成立了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调集铁道兵、铁路施工队伍和民工数十万人投入修筑成昆铁路大会战。1965年2月,经中央批准,以冶金部副部长徐驰为首的攀枝花特区党委和基地建设总指择部成立,由冶金部统一领导,实行计划单列。同年3月4日,毛主席收到冶金部关于攀枝花建设的报告,他非常高兴,亲笔批示:“此件很好”,于是,攀枝花建设全面展开。攀枝花人将毛主席批示的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建设纪念日。

  毛主席最关心攀枝花,全国人民无私支援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攀枝花建设大会战的序幕拉开后,数十万各路建设队伍从全国四面八方陆续奔赴攀枝花,披荆斩棘,在荒山野岭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三块石头架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野菜盐巴下干粮,泥浆浆水当菜汤”,在十分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战胜了建设初期没有水、电、路,没有住房,没有蔬菜,没有大型施工设备等种种困难,迅速站稳了脚跟。接着,边设计、边施工,于1966年完成了钢铁基地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此后,开始了十年动乱。广大攀枝花建设者怀着对党、对毛主席、对国家民族的无比忠诚,顶住干扰,喊出“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一心建设攀枝花”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全面建设,于1970年炼出第一炉铁,1971年炼出第一炉钢,1972年开出第一块钢坯,1974年轧出第一批钢材。到1978年,攀枝花建设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以钢铁为主体,包括煤、电、水泥、机械、轻工等900多种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攀枝花市各条战线在改革中前进,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到1990年,投资总额已全部返本。1992年,钢、铁、材年产已近300万吨,钒钛产品达10多万吨,成为西南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骨干,煤炭、电力、交通、建材、化工、机械、轻纺、医药、食品等34个行业,能生产1100多种产品的产业群。攀枝花这个新兴工业城市,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角度讲,已实现了毛主席生前的愿望,成为祖国后方可靠的战略基地;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讲,已担当起推动、繁荣祖国西南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影响促进周边城乡发展的工业明星城市。

  而今,攀枝花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攀钢二期工程已接近竣工,竣工后,攀钢的钢、铁、材将新增年产100万吨。同时,又一个宏伟的建设项目二滩水电站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二滩水电站是我国第一个超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33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170亿度,1993年11月26日已成功地完成河床截流,预计1997年第一台机组将发电运行。不久的将来,在攀枝花土地上,面貌一新的攀钢和二滩水电站,将双龙腾飞,使攀枝花不仅成为世界著名的钢铁钒钛之都和照耀祖国西南的不夜明珠,还将因二滩水电站“高峡出平湖”而变成湖光山色秀丽的亚热带风光和地方风情独特的开放、文明、整洁、优美的观光旅游城市。

  攀枝花将永远铭刻毛泽东伟大的名字。

  本文来源为1995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