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江油关:三国文化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的典范‖胥勋和

江油关

三国文化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的典范

胥勋和

从成都出发,沿九环线东线,经绵阳,过江油,穿过清漪江河谷,再转溯涪江河谷上行数十公里,就到达了平武县南坝镇。南坝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古称江油关。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南坝镇被摧毁成一片废墟。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河北省对口援建平武县,唐山市承担了对口援建南坝镇的重任。灾后重建中,唐山市与平武县并肩携手,合力发掘南坝镇的历史文化,打造蜀汉风貌,造就了一座现代化设施齐备而又古色古香的新场镇,为南坝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江油关旅游资源概述

江油关是一处旅游资源富集的名胜。我们知道,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基本上包括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历史古迹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此观之,江油关不仅自然景观雄奇,而且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史传名著联系紧密,其影响范围广,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一)江油关三国文化资源

江油关的正称应为江油戍,唐宋时又叫涪水关,明清时改称明月关,但在民间,一直习称其名为江油关。据平武地方史志学者曾维益考证,刘备入据四川后,为防备曹魏军事集团偷越摩天岭南下,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设置了江由戍。此前,本地虽有氐羌先民居住,却无地名,应是征调自岷江流域的士卒为南坝初命名为“江由”,意为“江水由此而出”。后来,“江由”演化为“江油”,几经辗转,“江油”一名由南坝移至今江油大康,再移至武都,最后,冠在中坝的头上。

江油关的出名,源于三国时发生的一件大事,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伐蜀,奇袭江油关,守关的蜀军将领马邈不战而降,献出此关。魏军由此长驱直入,攻下成都,灭了蜀汉政权。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三国志》最早记述,《三国演义》做了精彩描写。《三国志·邓艾传》:“(魏元帝)四年秋(263年),诏诸军伐蜀。……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用细节描写手法,详述了“马邈降”的情景,并用虚构笔法引出了一个忠烈女子——马邈的妻子李氏。当李氏听到马邈决意降关,她不由“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得知马邈已经伏降,李氏万分绝望,自缢身死。故事的结局令人感叹。了解到李氏为国捐躯,“艾感其贤,令厚礼葬之,亲往致祭。魏人闻之,无不嗟叹。后人有诗赞曰: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

正史留记,小说传声,江油关于是名闻天下,并由此成为三国文化中久传不衰的一段。

(二)江油关风光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

江油关天险自成,是以众多险关绝道为屏障的关中之关,控扼阴平古道中部,掩护江彰平原北缘。关内群山环抱,凤翅山挺拔高峻,牛心山神韵隽秀,明月岩壁立千仞,巩固梁铜墙铁壁,涪江从西北雪山深谷中奔腾而来,劈山破岭,纵贯雄关,仅此一线可通关外。古代,《龙安府志》载,关内有著名的“十景”,如,三泉九井和“蹑翠亭”等。如今,实施十多年的天保工程,使江油关的生态得以恢复,山川翠碧,白鹭翩飞,好景令人陶醉。以江油关为中心,沿涪江北上,县内有名扬四海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和报恩寺,南下有风光旖旎的涪江六峡,东进水观乡,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溶洞群龙门洞。

(三)江油关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建江由戍起,历代王朝对涪江上游河谷实施了有效统治,在长达一千多年历史中,南坝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据《龙安府志•沿革》记载,建兴七年(229年),蜀汉政权在江由戍析置广武县,上隶阴平郡(治今甘肃省文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国归晋,晋武帝取阴平郡之“平”,广武县之“武”,合而改治地在南坝的广武县为平武县,意即“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

东晋时期,南北军阀混战,江油关与平武县前后转隶于范贲、前秦苻坚、谯纵等军阀政权。南北朝期间,江油关仍被南北政权争夺。

宋与萧齐,仍置平武县与江油关于今南坝镇。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北魏据有江油戍故地,在南坝设置江油县与江油郡。

南梁普通三年(522年),从陇西成纪迁居南坝的氐人豪强李龙迁,率领部族在江油关割据,称藩于梁,并修筑城池,城号龙州城。

西魏废帝二年(533年),西魏占据江油关,于此设龙州,是为历史上在涪江上游地区设置州级政权之始。

北周以降,直到南宋,各封建王朝,包括割据势力,仍在江油关设置龙州。这期间,州名、地名略有变化。

南宋末年,蒙古军“略定龙州”,龙州“兵乱地废”,江油关遂为元军所据。

此后,南坝行政地位下降,沦为平武县下一个普通乡镇。但在军事上,其地仍被视作要塞。

明朝军队消灭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明军将领傅友德效仿邓艾,走阴平斜径,翻越摩天岭,龙州土司薛文胜指使部下献江油关投降,并为明军引路,攻占成都。清康熙十九年,陕西提督赵良栋进军平武,“率官兵自龙安进剿,追至旧州明月江,臣督兵浮水渡江击贼,令总兵王进才等分两路直取成都”,取得平息吴三桂叛乱的胜利。其后,白莲教起义军中的高二、马武,李蓝起义军中的蓝朝鼎、谢华瑶余部,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赖裕新等,都曾率兵转战江油关地区。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径南坝,设涪江河防,阻击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的追击。解放战争后期,二野十八兵团一部也从阴平古道入川,其中一支经江油关进击中坝。伫立江油关,指点江山,拂开历史上战争的硝烟和政治纷争的迷雾,游览者定能生出无限感怀。

(四)江油关的文物遗存与民间文化资源

经历漫长岁月冲洗,江油关的一些历史遗迹灭失了。但盘点江油关的文化遗存,参观保留尚为完好的历代碑碣,更能满足人们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

在南坝,有关邓艾与马邈夫人李氏的民间故事,妇孺皆知。隋代,何妥被贬斥到龙州任刺史,他为游学者讲学,开了古龙州儒学先河;他立“刺史箴”诫勉官吏,树立廉政教育的榜样,至今为人们传颂。

唐朝帝王追封李龙迁为皇家远祖,乡人封李龙迁为保佑南坝风调雨顺的“土主”,修筑李古人庙加以祭祀,传承至今,牛心山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兴办土主会,四方民众云集,香火旺盛。

最为有趣的是,《资治通鉴》记叙了牛心山的“龙脉”之争,武则天篡唐挖“龙脉”,唐玄宗保唐填“龙脉”,一挖一填间,暴露出皇权之争的血腥和荒唐。

盛唐年间,青年李白漫游南坝,题写一首五言律诗《题江油尉厅》,成为留存此地的最妙古诗。

此外,吴道子绘的“真武祖师碑”和“吕纯阳像碑”,米芾手书的“真武灵应真君碑”,宋徽宗赵佶手书的“御笔手诏碑”,记述南宋开办州学的“重建龙州学记碑”等文物,都是碑刻中的精品。在众多碑刻中,以“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碑”的遭遇最为奇特而有趣,也最为引人深思。这块碑由明朝龙安知府孙延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立,原立在民间传说中李氏投河自尽的地方。数百年来,路过此地的人们,因对马邈卖国行为非常愤恨,但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往往在读到“马邈忠”时便气愤不过,就用打杵子等劳动工具戳那个“忠”字,久而久之,“忠”字就被过往的路人给戳烂了。这正说明,投降身败名裂,卖国必遭民弃。

南坝镇民风淳朴,至今仍遗留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偏远的山村,还可以听到调子悠扬的山歌和“薅草锣鼓”;饮食文化方面,荞凉粉、石坎豆腐干、深山老腊肉赢得游客的赞誉,销路不错。

(五)江油关在历史上的影响

自从史书记载和小说传播后,江油关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人其地其史,多被人们谈论和探讨。民国时,黄吉安改编三国戏《江油关》,在鞭挞马邈的投降时,更是大力宣扬李氏夫人殉节投江的壮举,在民间广为流传。1933年,吴菊痴根据川剧剧本,把《江油关》改编为京剧《亡蜀鉴》。还有人将此戏改编成湘剧、秦腔、滇剧等。1935年10月,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演出《亡蜀鉴》,他扮演李氏,满腔悲愤地唱到:“那魏国强欺弱兴兵之寇,我蜀邦文贪武斗政事不修,贼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见得好山河付与东流。”结合演出的时代背景,明显的,唱词中的“魏国”影射了大举侵华的日本帝国主义,“蜀邦”影射了贪腐无能的国民政府,“不投降便要逃走”讽刺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因为政治影射,此剧只演出两场,就被国民党政府强令停演。由此可以看出,江油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就旅游资源和价值而言,如果说九环线东线上的绵阳科技城是一颗现代文化的璀璨明珠,九寨沟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杰作,那么,南坝则是连接人文与自然的纽带上的一程驿站,它的一端是以三国文化为标志的悠久历史,另一端则是现代文明。

二、江油关灾后旅游文化重建经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南坝成为平武全县最重的灾区。涪江南岸的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原有的老桥和即将完工的新桥同时垮塌,交通阻断,南坝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岛”。全镇1300余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亿元。震灾和其后两年内发生的几次洪灾,彻底摧毁了南坝古镇。山河异形,仅存的少量文物和旅游资源也在劫难逃,或毁失或破败。

灾后重建,党中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部署各省市对口援建遭受震灾巨创的四川灾区各市县。河北省领受了援建平武县的重任,他们集中全省的人力物力,组织精兵强将奔赴灾区,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援建战斗。唐山曾在1976年遭受特大地震的打击,对灾区人民的不幸感同身受。唐山人民怀着感恩之心,派出优秀儿女,来到满目疮痍的南坝镇。

从哪里重振南坝?起步十分艰难。经实地勘察和热烈讨论,唐山援建者提出,要发扬“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速度建设,把南坝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场镇。

在“宜游”上做文章,他们遍访南坝的村寨和单位,偶然得到南坝中学编印的校本教材《江油关乡土文化》,从中了解到,江油关因其险要位置,曾是关系蜀汉兴亡并改变三国历史之地。据此,他们认为,重建应当充分挖掘南坝悠久的三国历史,在规划上,注重把蜀汉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唐山援建方与平武县人民政府充分沟通,反复论证,为了打好江油关这张三国之旅的文化牌,决定融古今历史文化于一体,把汉唐文化作为古镇的整体风貌,在南坝镇广场上修建蜀汉江油关城楼,结束千年江油关有名无关的历史,并以此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复兴。

在南坝场镇重建上,唐山市与平武县合作编制了《南坝镇建设性详细规划》。规划实施中,通过填埋河滩、废弃堰渠和建筑垃圾场,新增用地规模超过400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南坝”。根据编制的在建民房和既有建筑风貌改造实施方案,设计出三横八纵的新场镇格局,要求各个单位和住户统一建筑风貌,即以青瓦白墙翘檐为特征的蜀汉风貌。新关楼选点,也颇费思量。据当地人口头描述,古代的江油关关口当在明月岩对岸的旧州,依仗奔腾咆哮的涪江为天堑,成百上千的卫兵扼守明月渡,一旦敌人入侵,他们就把船只拉回南岸,使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但是,如果把关楼建在地势逼窄的旧州,脱离了气势恢宏的新场镇,必然削弱关楼的观光价值。于是,他们把关楼定点于场镇中轴线龙州中路上,楼前是形如弯弓的唐山大道,楼后是命名为“连心广场”的避难广场。城墙的设计也体现出独到的匠心。见过古江油关城墙的老人描述,古城墙“三人高,一丈宽,全是黄泥巴。一到夏天,荒草长得比人还高”。20世纪70年代,城墙被完全破坏,已不见丝毫踪影。援建干部到平武档案馆查阅资料,找到一张古关旧图,赫然标画着沿江修筑的城墙。他们紧贴唐山大道,修筑了绵延三公里长的城墙,而且,这墙既是一道亮丽的江滨风景线,又能起到洪汛防浪和公路护栏的作用。

2009年10月,关楼工程动工,2010年3月,主体工程竣工。如今,在“人造小平原”上,已屹立起了雄伟的江油关城楼。城楼高20米,宽18米,共四层。城楼里面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一侧是抗震救灾纪念馆,展示着一张张真实记载灾情和抗震救灾场面的图片;另一侧则是南坝历史纪念馆,用绘画、图片展示南坝镇的古代故事和历史资料。楼前,两侧矗立着仿古汉阙,右侧书写“蜀汉江油关”,左侧书写“冀川新南坝”,十个大字,点明了整体建筑的主题,包含着“河北平武一家亲”的同胞情谊。城楼蔚为壮观,让人联想起那些远逝的金戈铁马的岁月。

为怀念在大地震中罹难的亲人,感谢祖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们还特意修筑了沉降式抗震救灾纪念碑。

广场左边文化站的墙上,镶嵌着由北京和唐山书法家书写的古代诗词,而这些古诗词,全是古人吟咏江油关的名篇,引人遐想。

广场右边的碑廊里,他们把寻访到的碑刻立在其中,碑下底座,镌刻着说明文字,让游客一读就知晓碑的年代和意含。对于已经存放到县城文官所的江油关碑刻,他们请来唐山的能工巧匠,原样复制,再做陈列。

他们还征集线索,到乡下农家寻找与江油关有联系的文物,陈列廊间。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时,武则天忌恨同父异母的兄弟,把兄长武元庆贬谪到南坝任龙州刺史,一年后,武元庆忧惧而死,葬在涪江对岸的柏林村。后来,武元庆之子武三思得势,派族人到南坝,世代为武元庆守墓,在南坝繁衍出支系庞大的武氏家族。据传,柏林的大坟虽毁,却留存有石鼓等构件。援建干部十分细心,邀请县文管所干部前去鉴别,将古墓构件运到江油关碑廊,又为新江油关增添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于此,足以看出唐山援建者对南坝的真情和对工作的敬业,他们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各级领导好评和全县人民的由衷赞誉。

2010年,四川省旅游部门将南坝镇确定为省内旅游目的地,省委宣传部将新江油关确定为“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示灾后重建成就的红色旅游景点。各级领导前来视察,各个媒体争相报道,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新江油关已呈现出喜人的生机,发挥着“三基地一窗口”的教育功能。

诚如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会长李德书在参观江油关后的感言:“江油关堪称三国文化在重建中的成功典范。”喜看唐山对口援建的成就,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唐山经验”。

第一,在唐山三十年多来的恢复重建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应有美中不足的教训,他们在援建中能做到总体有规划,细节求完美,着眼未来,贴近需求,实现了南坝镇的跨越发展。

第二,挖掘丰富的地方文化,着眼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兴与发展,如新场镇总体的蜀汉风貌,各家民居的窗檐雕饰等。

第三,重建体现了仿古设计的四个价值,即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四,讴歌党和政府的丰功伟绩,阐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历史意义,如,纪念碑上的碑文、关楼展馆的展品等。

第五,把河北具有代表性的长城文化与南坝的古关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出两地在援建中结下的这种血肉融合的同胞亲情。新关楼既有蜀汉的风貌,又有河北山海关关楼的特质,沿江的防波堤,修筑成绵延的城堞状,既像古江油关卫护关楼的城堞,又让游客联想到河北境内的巍巍长城。就如巍巍新关楼,河北唐山人民的援建丰碑,永远矗立在南坝大地,矗立于世世代代的南坝人心中!

三、江油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旅游兴县”是平武县委制定的发展战略之一。只有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才可以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冷静看到,新江油关的三国之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制约发展的短板,如果不做长远考虑,很可能是热闹一时,难以为继。那么,如何实现江油关三国之旅的可持续发展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进一步努力。

(一)强化宣传攻势,大力宣传江油关的人文旅游。南坝处于九环线上,是东进九寨沟的必由之路,如能让众多的游客在此停留,让他们在品赏自然山水之美后,再在南坝领略三国文化的迷人风味,江油关的旅游品牌就可借此扬名海内外了。

(二)着力开发“三基地一窗口”旅游资源,开展地震遗址游和灾后重建成果展示游。2010年6月,李长春同志在四川视察,提出把重建后的灾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平武南坝列居全省53个“三基地一窗口”项目之中,被定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人民政府推介六条抗震救灾旅游线路,涉及南坝的线路是地震遗址旅游线:都江堰—映秀—汶川威州—茂县凤仪——北川曲山—北川永昌镇—北川桂溪—平武平通—平武南坝—青川房石—乔庄—木鱼—沙洲—茶坝—竹园—江油—绵阳。其中,针对平武的旅游资源,特别提到三国旅游和大熊猫生态旅游。保护好镇内沙湾、桐子梁、石坎等处的地震遗址,让游客看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再游览南坝新场镇,更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战胜天灾的丰功伟业和伟大。

(三)充实江油关三国文化的内涵,丰富文化样式,让游客游而得趣,游而得乐,从而流连忘返。比如,精心设计线路,把关楼、关口、牛心山、凤翅山、李白读书台、叮当泉、玉虚观等景点连成一线,把三国文化与唐宋故事,包括刘湘葬母凤翅山等故事连缀起来,在文化站放映川剧《江油关》和京剧《蜀亡鉴》等影碟,使游客感到处处有看头,处处有听头。

(四)投资开发南坝的龙门洞,让爱好野外探险旅游的“驴友”们心生向往之情。

(五)系列开发旅游商品,把独具特色的南坝的名小吃和土特产品推介出去。

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吸引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旅游者,让新江油关的三国文化旅游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白蜀道难新探》,曾维益著,四川省李白研究会,2001年8月第1版。

2.《邓艾伐蜀新考》,蒋志著,《三国演义学刊》2004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胥勋和(四川射洪人,1958年参加工作,同年发表处女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星河集》《胥勋和诗集》《龙凤之歌》,电影剧本《泪光》等)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