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毛泽东与四川】“我们摆一摆好不好”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六日,毛泽东在郫县红光农业社社员林赛华家里了解情况。
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1958年3月4日来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住了23天),毛泽东在紧张的会议之余,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视察了农村和工厂,走访了一些农家。如今,时间已过去了很多年,但他老人家关心四川建设,关心群众生活的感人情景人们仍记忆犹新。
“我们先看一户人家好不好?”
阳春三月是“天府之国”一年中最令人惬意的时节。此间,川西平原被金黄色的菜花和油绿的麦苗所覆盖,在暖风吹拂下,桃李竞放,一派万物回春的美好景象。就在这春暖花开之际,毛泽东来到了成都市郊。
3月16日下午6点多钟,毛泽东一行视察了郫县红光农业社。
毛泽东下车后,在机耕道上缓步前行。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走上就近的一条小路,侧过身问陪同的社长们:“我们先看一户人家好不好?”“好!”社长们齐声回答。
于是,一行人径直朝不远处的林赛华家走去。这是一处典型的川西农家居所:坐北朝南的几间草房前有一块不大的院坝,房屋四周树木葱笼,翠竹挺拔。毛泽东跨进院内,缓行几步,然后站在院中央,指着几株桔子树问社长:“是不是社员栽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毛泽东笑着说:“那很好。”他鼓励社员要多栽花果树,说将来这儿能遍地遍野花果成林,那就好了。毛泽东兴致盎然,边说边走进了林赛华家。
60多岁的林赛华这几天正患“火眼病”,没有认出进屋来的是毛主席,还以为来了一位外省干部呢。
毛泽东在堂屋长条高凳上坐下,两手平放在方桌上,然后用带有湖南味的四川话对林赛华说:“我们摆一摆好不好(意即:“聊一聊”)?”毛泽东嘘寒问暖,与普通农妇拉起了家常。他关切地问林赛华一家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毛泽东特别关心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他问:“口粮够不够吃?”林赛华回答:“够吃。”这时,站在旁的副社长向毛泽东说: “去年平均每个社员分400斤粮......”毛泽东对林赛华说:“他说的不算,你说,是不是真的够吃?”林赛华感动得一边抹泪,一边说:“真的够吃!”
毛泽东又问林赛华:“你认不认识你们的社长?”
“认得。”
“社长对你们好不好?”
“好! 我们的社长见人都是笑眯眯的。”说得大家都笑了。
毛泽东还关切地同林赛华谈起了除“四害”:“你知不知道除‘四害’?”
“知道,我们是除‘七害’”。
“你们是除‘七害’?” 毛泽东不由得一楞, 好奇地问。
“麻雀、 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臭虫、‘偷油婆’(即蟑螂)。”
“为什么要除‘七害’呢?”
林赛华一一回答说: “麻雀、老鼠要偷粮食吃,蚊子要吸人的血,苍蝇腿上有细菌,......”
“‘偷油婆呢’?‘偷油婆’有什么害处?”
“‘偷油婆’脚上也有细菌,它爬过的东西还有臭气,吃了要发呕。”
毛泽东对她的回答很满意,称赞说:“你还懂得科学知识哩!”
毛泽东想看一看“偷油婆”,可是人们在林赛华家的碗柜里找遍了,也没有发现一个。毛泽东慢慢地站起来,走拢碗柜看了看。这碗柜没有灰尘,碗盏整整齐齐。毛泽东看后对普通农户卫生水平的提高很是高兴。
接着,毛泽东又问林赛华,“再看看你们的房间好不好?”
毛泽东走进林赛华的卧室环视一下。这房间不算大,但整理得干干净净,家具齐全、摆设整齐,毛泽东笑呵呵走出房来,风趣地问道:“这家是地主,还是富农啊?”林赛华笑着回答:“我们是贫农。”说得毛泽东也笑了,满意地走出了林赛华家。
“好办法,要推广。”
离开林赛华家后毛泽东行沿着机耕道继续走着,路上,毛泽东向社长们详细地询问社里的一些情况,他还再一次向社干部们问起了除“七害”的工作:
“今年能不能把‘七害’ 除完?”
“一定能除完!”社长的回答斩钉截铁。
“你们用什么办法呢?麻雀怎么消灭呢?”
“麻雀好办。我们把大家组织起来,熬更守夜地干,到处又吆又赶,只留下一个空地,让它们停下来,落一个打一个!”
“老鼠呢?”
“老鼠也好办。”社长又详细汇报了消灭老鼠的办法。
“苍蝇、蚊子呢?”
“苍蝇、蚊子更好办!”
毛泽东一听,乐了。他“打破沙锅问到底”,又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苍蝇蚊子更好办。社长便介绍了发动全社社员用“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的效果。
“打破碗花花”是一种野生毒草,它的浆汁有强烈的杀伤性。把这种花或它的浆汁放进粪坑、水凼里,就能杀死蛆虫和蚊子的幼虫孑孓。毛泽东又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回答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了名。”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群众的一大创造。好办法,要推广。”又问能不能找到这个“打破碗花花”。社长说,这种花到处都有,说着就在田坎边随手拔来一株。毛泽东接过花,满意地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果然,毛泽东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向与会者展示了“打破碗花花”。后来,他还在一份材料上专门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植物,他写道:
“四川农民提供的关于具有消灭蝇蚊作用的一种植[物]的材料。这种植物名曰‘打破碗花花’。”
“红光社的同志们说:其所以叫做‘打破碗花花’,是农村中大人们教导小孩子,不要去触动这种植物的身体,使它破裂流出一种汁来,粘在身上,腐蚀皮肤。讲时并不是这么说的,而是说成,如果谁去触动这种“花花’(植物),回到家里,就会有失手将碗打破的危险。”
“文明生产,很好”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对萋萋大地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抵达成都的第二天,他就提出:“我们出去看看,往东边走,看农业社。”那时,畦畦行行的农田,葱翠鮮绿,青青的麦苗,金黄的菜花,油绿的苕子,象丝绒一样铺满了这素称“天府”的千里沃野。毛泽东深情地看著这一切,眼里漾着无比的兴奋。呵,摆脱了繁忙的政务,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孕育生命的膏腴之地。这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毛泽东这个从农田出来的伟人,此时此刻的的确确感到非常惬意和轻松!
在回来的路上,毛泽东看见一座高塔,就问是什么地方?当被告知那儿是成都量具刃具厂时,毛泽东问陪同的同志可不可以去看看呀?他说,不要告诉工厂党委,他们很忙,请一位工人带路就行了,只看一个车间就走。
随行同志请来备料车间主任王德明作向导。毛泽东握住王德明的手问:“你是车间主任吗?”
王德明回答:“是车间主任。”
毛泽东问了他的名字后,又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地方的人。王德明一一作了回答。
毛泽东用手指了指锻工房问:“你会这个吗?”
王德明如实回答:“不会。我是车工。”
毛泽东笑着说:“你是车工作的车间主任?”
“是!”
“我看看你们的车间,可以吗?”毛泽东用征求意见的口气说。
毛泽东的态度是如此谦虚、和蔼,感动得王德明只是不住地点头,然后引毛泽东一行来到了备料车间。
备料车间内机器轰鸣,门口的台汽锤有节奏的一起一落,锤打着火红的铁件,火花四射,好似燃放着的串串礼花,呈现出繁忙热闹的景象。毛泽东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着工人如何操作。
再往前走,宽敞的厂房里排着许多崭新的机床。王德明向毛泽东介绍,这些机床大部分是我国制造的,型号是最新式的,生产效率很高。毛泽东听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当他们来到第二台车床前时,一个工人认出了毛泽东,惊喜地欢呼:“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顿时,整个车间沸腾了,工厂沸腾了,成百上千的工人争先恐后赶到备料车间,涌到毛泽东身旁。没有见过毛泽东的,要一睹领袖风采;看到了毛泽东的,想和他老人家握手;握了手的,又想请毛泽东题个词,写个字。人流不断地往前涌,一层又一层簇拥在毛泽东身边,楼上、窗台、机器上到处挤满了工人。工人们的脸上个个浮现着笑容,幸福和喜悦的气氛洋溢在整个车间,热烈的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毛泽东神采奕奕,不断挥动他那双曾扭转乾坤的大手向大家致意。他还关切地叮嘱身边工作人员千万不要让群众挤伤了,不要把他们踩着了。
毛泽东情绪极佳,他边走边看边问,还时时握住工人沾满油污的手。走到调直台前,毛泽东问:“这是什么?怎么用?”王德明回答了之后,毛泽东没有听懂,他便要王德明边操作边讲解。王德明于是上前,旋转上面的把手,把一根微微弯曲的铁棒压直。毛泽东微笑着看他操作完毕,然后继续参观。前面的检查台上放着许多刚刚做出的产品配件,毛泽东走到这里又停了下来,他问了一个又一个配件的名称,然后拿起一个配件问“这是量尺?”王德明说:“是量尺,也叫卡尺。”
毛泽东又走到机修车间,写在黑板上的“生产跃进保证”引起了他的注意。毛泽东兴致盎然地看着保证中的一条条内容,其中一条写着:“要做到文明生产。”毛泽东回过头问:“什么是文明生产?”
“文明生产就是要贯彻对机器的维修保养,做到安全、清洁、卫生和生产有秩序。”
毛泽东听了这一解释,赞许地点了点头,笑着说:“这很好!”
时间不早了,该回住地了。但毛泽东仍依依不舍,工厂欢腾的劳动场景,工人高昂的干劲和主人翁的自豪神情,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从韶山到井冈山,再到延安、西柏坡,戎马倥偬,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战场和田间山村度过的。可以说,毛泽东是最了解中国农村状况的中国人,也是最具军事天才的中国人。然而毛泽东也深知:年轻的共和国要生存、要发展、要真正自立于世,就必须建立自已强大的工业体系,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国的基础工业建设。而在成都量具刃具厂这个现代化企业,毛泽东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某种值得欣慰的东西。毛泽东感到很满意,他最后深情地看了一眼工厂,坚定地说:“回去吧!”
这一夜,金牛坝招待所平房的灯光亮了一个通宵。毛泽东在准备第二天会议的发言稿,更在长久地思索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本文来源为1995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