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多措并举夯实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育人工作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不断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形式,多措并举努力夯实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育人工作。
高举思想旗帜,凝聚党心民心
市委党史研究室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以上率下,学习见行见效。市委党史研究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室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必修课,相继在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读书班,持续用力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
线上线下,宣讲入脑入心。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宣讲+党史”为主题,着力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室领导带头在市委党校、涪城区、北川县等市级部门和县(市、区)宣讲《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绵阳)科技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加快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等党课。同时,在市电视台录制《“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国(绵阳)科技城》视频党课,在相关融媒体平台播放,让党在绵阳的故事成为绵阳最嘹亮的主旋律、最昂扬的精气神。
互联互通,调研走深走实。市委党史研究室聚焦“五市战略”实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盘活拓展党史宣传教育阵地资源,在各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宣传教育示范点创新开展“板凳课堂”“院坝学堂”,通过宣讲调研了解“五市战略”在各党史宣传教育阵地落实情况,为推动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动力。
创新宣教形式,激昂奋进力量
开展好传统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党史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及时发布绵阳党史最新研究成果。在《绵阳日报》专版刊发《红色记忆》系列文章14期。摄制《绵阳重要党史故事》系列节目10期,在绵阳智慧党建平台播出。制作《红色绵州》系列连环画和《绵阳红军石刻标语》图册,编纂出版《伟人心愿·绵阳梦想——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绵阳纪实》《精神风范——绵阳英烈传略》《红色典范——绵阳共产党人故事选辑》等文献丛书,深入挖掘绵阳红色故事,讴歌党的光辉业绩。
探索新媒体传播路径。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学习强国等平台,让绵阳地方党史资源研究成果“活”起来。在“史志绵阳”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园地、时政关注、红色记忆、史志宣教、专题调研等专栏,发布文章205篇;在“科技城先锋”微信公众号推出“优秀课件展播”栏目,刊发党史宣传教育纪录片15余部。在绵阳党史方志网开设工作动态、县市区之窗、上级信息、他山之石、红色资源等专栏,将绵阳党史声情并茂地进行展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拓宽党史宣传教育维度。各县(市、区)委党史研究室从优秀退伍军人、党员志愿者、退休干部教师等群众身边的人中,选出威望高、善表达的志愿者,组成宣讲小分队,在乡村、学校、文化站点、集市广场,运用诵读、快板、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设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传承创新
加快推动绵阳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谱写绵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党史力量。
编写系列党史宣传资料。市委党史研究室不断创新,通过在全市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工作,对绵阳党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编写适合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等不同对象需要的多层次的党史读物。推出《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四川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家袁诗荛》《著名红色文学家沙汀》《铁血忠魂邹风平》《四川军运工作杰出领导人——侯伯英》《“潜伏”将军刘景素》等14册系列党史人物口袋书,挖掘鲜活的党史故事,用通俗、生动、感人的故事感染人、教育人,通过免费发送至全市机关、学校、企业、农村、部队组织学习宣传使用,为党史宣传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
打造党史宣教育人阵地。市委党史研究室设计制作“党史党建文化宣传阵地”模板供基层使用,指导建设4处省级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10处市级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18处“绵阳市中共党史宣传教育示范点”,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现场教学阵地。
大力培养红色宣讲人员。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梓潼“两弹城”签订共享协作机制,开展宣讲人员培训,参加上级组织的宣讲员大赛,主动服务于参观人员,现场为大家讲好绵阳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把三线建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作为党性教育特色品牌。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