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文献电视片生动鲜活 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追寻·四渡赤水在四川》系列文献电视片播出在泸州、宜宾引热议

  10月10日起,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8集系列文献电视片《追寻·四渡赤水在四川》在四川卫视首播,天府融媒联合体、四川观察客户端、“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四川党史”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也同步推出。泸州市、宜宾市迅速掀起转发、观看热潮,干部群众们热议不断。

  红军长征途经地的党员干部们纷纷留言

  古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葛鹏程认为,该片史料准确,视觉清晰,摄制手法严谨,画面记录佐证有力,画质佳、内容实。感谢省、市党史研究部门为全省乃至全国奉上了一部党史佳作。“其中,第一集展现了古蔺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和红色地标印记,是对古蔺近年来在红色文化方面挖掘传播与建设的肯定,增强了古蔺上下的红色认同和文化自信。”


  位于古蔺县太平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徐长安在观看电视后表示,“片中赤水河、太平渡的熟悉景象,让我倍感亲切,更感心潮澎湃。四渡赤水的辉煌历史,早已融入太平镇的血脉,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财富。站在这片先辈们曾浴血奋战的热土上,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将矢志不渝地守护好、建设好这片红色土地,让太平渡的故事永续传承,让长征精神在赤水河畔永放光芒。”

  宜宾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毛辉说,“这部文献电视片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对红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精神力量。”

  党史系统干部畅谈观后感

  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罗昕在观看电视后表示,“这部文献电视片不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通过观看该片,深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顽强斗志。”

  “毛主席和党中央实事求是的决策智慧令人震撼”。泸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高翔说道,“特别是土城战役,发现敌军实为6个团而非预估的4个团后,党中央即刻停止战斗、果断一渡赤水,化被动为主动。这种‘敌变我变’的灵活调整,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诠释。这让我们坚信:实事求是既是四渡赤水的制胜密码,更是我们党史工作必须坚守的根本准则。”

  合江县档案馆编研股股长王大琼观看后内心充满感慨,“红军当时面临巨大压力,敌人围得水泄不通。但他们没有畏惧,在毛主席带领下,开始了四渡赤水的壮举。这激励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要像红军思考渡河策略一样,认真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化解难题。”

  教育系统师生们观看后感触良多

  吴星宇是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名大二学生,他观看后深受启发:“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我常听老师讲革命战争时期无数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直到观看了文献电视片,我才发现这样的军民情深就发生在我的家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营盘山上橘子红的故事,红军战士饥渴交加的情况下也自觉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种优良作风和国民党军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这一性质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认识。”

  泸州高中教师麻正伟留言道,“最好的教育正是这样,将崇高的道理融入有温度的故事,让学生可感、可知、可传承。”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退休历史老师徐仁权评论道,文献电视片以多维度视角,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中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彰显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对赓续红色血脉有及其重要意义。文献电视片中又以对比的方式,嵌入川南赤水一带红军之路在今天繁荣昌盛,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与理想。


  作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重要转战地的泸州,《追寻·四渡赤水在四川》系列文献电视片的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情感共鸣。



  有网友留言“期待下一期”,还有网友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