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全省“党史进校园”工作交流】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铸魂 赋能青春

  编者按:

  全省“党史进校园”工作现场推进会10月30日在资阳市召开,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等8家单位作会议交流发言。现将会议交流稿刊发,供大家学习、交流。

党史铸魂  赋能青春

·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近年来,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将党史“进校园”作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抓手,通过青少年易接受、喜欢听、接地气、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让教学内容“红起来”、教学形式“潮起来”、教学效果“火起来”。

  抓机制、强组织,立柱架梁夯基固本

  强化政治引领。市委主动带头、以上率下,把党史工作纳入市委议事日程,市委主要领导年初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大党办系统务虚会专题部署党史“进校园”,要求党史部门深入全市大中小学校开展党史思政教育,市委分管领导每月定期研究党史“进校园”,推动党史“进校园”纳入市委重点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将党史“进校园”纳入市委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印发“1+2”工作方案,形成“党委牵头、部门联动、院校落实”责任链条。

  强化机制建立。充分发挥宣传、党史、教育等条线优势,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校地合作机制,组建讲师团、党史骨干、“五老”、思政教师等宣讲队,培育“红领巾宣讲员”100名,全年宣传宣讲200次以上,构建“主体多元、渠道丰富、内容生动、参与广泛”的党史宣教共同体。

  强化资源整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市财政将党史“进校园”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同时加强与农村商业银行、电信公司等企业合作,为党史“进校园”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抓特色、强品牌,守正创新积微成著

  打造立体课堂。“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出“开学第一课”云直播、“弘扬三线精神 见证资阳制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特色活动,邀请国内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到资阳中小学巡讲,同步开设“三线精神”思政课、“四三一记忆组曲”实景教学,推动党史学习具象化生动化。

  实施沉浸学习。建立“理响资阳·城事大讲堂”,联合中车资阳机车制作微剧短视频《三线逐梦》10集;开展“创业故事会”“青春对话”等活动,让师生“沉浸式”体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开展特色研学。推动成都美院开展“美术中的党史”“歌声中的中国”等活动,资阳口腔学院打造“地方党史墙”“统战史馆”,指导雁江区开展重走“长征微缩路”、祭扫烈士陵园等研学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读一个英烈故事、学一首革命歌曲、写一篇读后日记“三个一”倡议书,推动党史学习融入青少年日常教育。

  抓传播、强实效,多向发力精准滴灌

  明确主题针对“进”。转化运用党史中的“资阳印记”打造“进校园”特色产品。如乐至县探索构建“党史+教育+方志”协同机制,开发《走进乐至》地方党史专题课,在5所学校进行试点讲授,覆盖师生2000余人次。

  分层分类指导“进”。推动党的理论“进高校”,引领全市3万余名大学生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党史故事“进中小学”,如安岳县举办“弘扬老区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教育等活动。推动党的声音“进媒体”,如乐至县制作《红领巾讲元帅故事》《他的第一次立功》系列微视频5部。

  创新方式灵活“进”。创作微纪录片《我们的抗战》7集,抢救性整理31位抗战老兵口述,制作短视频5部,成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基础素材。用好陈毅故里等红色资源,设计“追怀元帅行迹”“唱响英雄赞歌”等特色课程,开展活动13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2.4万人次。

  抓常态、强引领,建强队伍善作善成

  让历史“活”起来。把思政课作为党史“进校园”主渠道,联合市教体局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我们的资阳》《资阳红色英烈》思政读本。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发“党史音乐”思政课,以艺术形式推动党史“进校园”。

  让宣讲“实”起来。用好4支市级示范宣讲队、3个县(区)示范宣讲团,赴18所中小学开展示范宣讲,动员全市思政课、历史课教师在本校开展党史思政课宣讲,做到全市337所中小学全覆盖。

  让队伍“强”起来。建强党史工作者、党史教学科研人员、离退休老同志“三支队伍”,培育党史骨干50余名。积极培养党史工作者“多面手”,指导党史干部创作短视频26部、其中2部作品被央院“百年辉煌”平台展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影响力。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