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全省“党史进校园”工作交流】广元市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激活红色资源 赋能立德树人 推进党史进校园见行见效
激活红色资源 赋能立德树人
推进党史进校园见行见效
·广元市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广元市剑阁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重要指示,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聚焦“有形覆盖”向“有效渗透”转变,系统构建沉浸式、全链条党史育人体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贯彻走深走实。

筑牢主阵地,打造“学思悟行”全链条育人路径
党史教育需系统谋划、深度融合,针对党史进校园“课程割裂、场景单调、师资薄弱”问题,我们坚持统筹推进课程、场景、师资“三位一体”建设,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心。一是课程融合,打造“红色+学科”沉浸式教学。深挖红军攻克剑门关、红四方面军长征过境等本土红色资源,精心编写23本校本教材,创办23种校刊,将丰富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把“背篼法官”郭兴利、“党的二十大代表”邓小燕返乡带富等身边典型融入课堂教学,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使红色教育更有温度、更具共鸣。建成翠云廊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配套开发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在追寻伟人足迹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二是场景再造,营造“可观可感”的育人环境。完成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纪念馆等8个核心场馆升级改造,打造“剑阁县中小学红色文化长廊”沉浸式教学场景。每年清明、七一、国庆期间,5万余名师生参与相关活动,同上“信仰课”,学生在庄重的仪式与激昂的红歌中“抬头见红、低头学史”,于潜移默化中感悟初心、坚定信念,红色真正成为校园文化中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三是师资赋能,组建专业化“党史宣讲团”。从“史志专家库”和“五老”队伍中遴选50名骨干,组建“1+5”史志宣讲团,推出35个精品“课程菜单”,按“学校点单、团队送餐”精准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每年开展6期专题培训,覆盖教师800余人次,培育出政治坚定、情怀深厚、业务精湛的党史育人队伍。
拓展新场域,构建“知行情意”全链条体验模式
党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广阔的实践天地。我们坚持“课堂+实践”双轮驱动,打破“校园内循环、书本化呈现”的传统局限,让党史教育“动起来”“实起来”“燃起来”。一是红色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整合 62 处红色遗址,按 “1 个营地 + N 个点位” 布局,建成 28 个校外教育基地。依托剑门雄关、翠云古道,设计 3 条精品线路,累计开展活动超 1000 场次。学生通过穿红军装、唱红军歌、走红军路,在行走中读懂历史,在体验中汲取力量。二是项目引领,深化“红色科研共生”育人内涵。围绕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申报省市级课题30余项,26项已结题并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党史教育从“讲故事”向“课程化”“科研化”转变,育人内涵不断丰富,理论支撑持续增强。三是数字赋能,构建“云端红色课堂”。制作《半块红军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背篼法官”郭兴利》等5部主题短视频,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打造《剑门长歌》实景崖壁灯光秀,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红军攻克剑门关壮烈场景,让学生在光影中深切感受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强化引领力,实现“点面结合”全链条空间覆盖
坚持“典型引路、区域协同、常态浸润”,推动党史教育从“盆景”变“风景”,从“亮点”成“亮片”。一是典型带动,激发“雁阵效应”。全县72所中小学共建红色国防教育共同体,7个“史志阅览室”、32个红色书橱走进校园。剑门关高中建成校内红色基地,接待师生2万余人次;鹤龄小学获评“红色教育示范校”,剑门关小学正式授牌“中国工农红军广元剑门关红军小学”。二是区域协同,拓展“红色版图”。融入广元市“一中心两走廊”史志文化布局,与苍溪、旺苍等革命老区携手联动,实现史料共享、线路共推、品牌共创,打造跨县域红色教育联盟,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辐射范围与影响深度。三是常态浸润,培育“红色自觉”。全县中小学每月开设2次“党史微课堂”,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红色主题班会,红色经典诵读、地方党史故事会成为“德育必修课”。“课间学党史、课后读红书”成为学生日常习惯,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化作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