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广元市昭化区:文化传承+产业振兴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广元市昭化区通过系统挖掘红色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构建起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完整体系,有效激活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文化动能。
深耕红色沃土,构建乡村文化传承新体系
立足红色沃土,系统梳理本土红色资源,构建多层次文化载体。一是以“红色遗址+村史馆”双轮驱动,打造5个史志“七进”基地和12个史志阅览室,在太公红军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场所开设“树下课堂”,让村民在农闲时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二是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在3个国家级、5个省级传统村落建设“村史文化综合体”,通过整理《昭化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典籍,挖掘出37个鲜活的本地革命故事。三是共建“史志资源共享库”,与区档案馆整合红色档案、口述史资料、老照片等各类资源200余件,打造“昭化记忆”数字资源库,有效激活了乡村历史记忆。
创新传播模式,培育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
突破传统宣教模式,构建“本土化+互动式”传播体系。一是培育“乡村知客”队伍,联合区委宣传部,通过方言培训、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出62名能用“泥土话”讲党史的基层宣讲员,其创作的《昭化红军故事》方言快板视频网络播放量超50万次。二是打造“史志文化赶集日”品牌,将党史知识转化为灯谜竞猜、情景短剧等趣味活动,累计举办200场,参与群众达1.2万人次,赠送史志书籍600余册。三是创新“道德积分超市”机制,将参与党史活动与积分兑换挂钩,带动300余户家庭主动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特别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吸引全区23所中小学参与,涌现出优秀少年宣讲员47名,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学习热潮。
深化融合发展,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积极探索“党史+”融合发展模式。一是强化多维联动,助力太公红军大院陈列馆改陈布展工作,抓好天雄村史馆对外开放运行,配合做好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遗址规划建设等,丰富红色文旅场景,着力打造昭化党史学习教育高地。二是把研究成果运用到相关产业发展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撰写《昭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推动太公红军山、昭化古城等6处革命遗址纳入全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构建“新乡贤带徒”机制,成立8支跨行业宣讲团队,开展“订单式”宣讲43场,培养青年传承人56名。其中云雾村利用史志传习所培育的10名“红色导游”,带动该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双赢。
(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 广元市昭化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