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绵阳:创新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 让红色场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课堂”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绵阳市立足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整合提升红色场馆功能、开发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多维教育场景,持续放大红色场馆的育人效应,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让红色场馆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生动课堂”,为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红色动能。
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立体教育矩阵
实施“红色场馆提质工程”,先后对王右木纪念园、涪城“德政园”、飞龙山红军纪念馆、南山烈士陵园等12处重点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开发“党史云展馆”,通过VR全景视频实现“指尖学党史”;王右木纪念园利用数字讲解员等新载体,收录红色文物影像资料、书信和实物,实现“云端学英模、指尖阅经典”。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旅局和相关红色场馆组建由党史专家、退役军人、革命后代、金牌讲解员构成的讲师团,推出“‘两弹一星’精神密码”“红军长征在绵阳”“抗震救灾精神”“重温王右木革命家书”等系列精品课程,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创新教育形式,激发沉浸式学习体验
创设“实景课堂+情景教学”新模式,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展“抗震救灾精神传承”实境课程,组织参学人员参与应急演练、物资搬运等情景模拟,弘扬传承抗震救灾精神。王右木纪念园创设了“八个一”特色宣教活动,与中国社科院等院所合作出版了《先驱·先路——王右木与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研究》等党史专著4部,排练《信仰》等红色剧目,围绕挖掘王右木精神的“根”与“魂”,弘扬先烈精神。梓潼“两弹城”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开发“重走科学家报国路”体验路线,以及众多航天科技类展陈和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各种展览展陈、解密科研档案、操作模拟装置等环节增强代入感,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力量。
深化成果转化,凝聚发展新动能
建立“学习需求—实践清单—成效评估”转化机制,将场馆教育延伸至一线。梓潼“两弹城”先后开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活动、张爱萍与“两弹一星”专题展、“守护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文物捐赠等一系列活动,在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等单位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英雄丰碑》《烈火中永生》《铸剑》等“两弹一星”精神宣讲150余场和《一辈子》《千军鼓》等红色情景剧演出40余场,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联合绵阳东辰二小等多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感受抗震救灾精神的同时也学到自救互救的技能,领悟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珍爱生命。市烈士陵园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80余名学生参与到烈士纪念馆的讲解服务工作中,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的队伍中。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