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整体史视野下的中共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石英辛 张学耀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学者不懈努力下,中共抗战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进展,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时段和领域。当前,学界越来越注重从国际视野和多元视角研究中共抗战史,使其从单一维度的政治史、战争史逐步转向更加立体、多元的整体史。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动、深化和创新中共抗战史研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迎来80周年之际,由《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整体史视野下的中共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16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党校、部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学术期刊编辑共30余人与会。

  本次研讨会既围绕论文展开评议,又以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圆桌讨论,两种形式并重。论文评议环节,共遴选出8篇论文参与讨论,研究范围涵盖华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研究内容涉及军事战略、组织动员、社会生活、武器装备、国共关系、国际因素等多个维度。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共抗战史研究在视野、方法、领域以及史料发掘利用等方面日益呈现多样化、精细化趋势。具体而言,随着相关研究向社会、文化、组织建设等新领域不断拓展,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化。在现有历史叙述之外,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史料的搜集整理、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等,也使中共抗战史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这样的学术发展脉络下,整体史视野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与会学者认为,尽管取得了诸多进展,但相较于抗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而言,现有的中共抗战史研究成果、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都还存在较大进步空间。为此,学者们聚焦新视角、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从宏观理论、国际视野、多方互动、学术导向等方面展开论述,许多看法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为推进中共抗战史研究贡献了学术智慧。

  如何以整体史视野推动中共抗战史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焦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要将中共抗战史置于整个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放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予以审视,运用世界史知识深化对中共抗战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尤其要加强对中国抗战与世界关系的研究。如此,方可拓宽中共抗战史研究的眼界和气度,展现中共抗战史研究的魅力和风采。与会学者提到,在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若干问题时,要注意与欧美以及亚非拉国家进行比较。例如,可以分析后者在面对侵略时的应对策略和结果,以此探讨中国抗战、中共抗战的特点。关于抗战时期中共取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学者强调,要采取整体贯通视野,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放在一条线上考察,特别是要关注这期间中共的政治纲领和战略策略。在研究抗战时期中共在不同区域具体策略的演变和运用时需注意,有的区域要“向前看”,有的区域则要“向后看”。具体来说,有学者指出,学界对1945年8月以前东北抗战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1945年8月以后中原、华中、山东等地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尤其是对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期间各根据地的情况,大多研究得不太充分。在研究14年抗战的历史分期时,要将其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进行讨论,着重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关于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学者强调,要把中国战场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损失、武器装备数量等具体问题的细化研究。

  与会学者围绕中共抗战史研究在区域抗战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维度的进一步拓展,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论题。区域抗战史,特别是各地区内部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已得到学界广泛关注。有学者从军地关系出发,以历史社会学视角分析军队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以及党群关系中军队的角色,进而揭示不同区域军地协作的机制和军地矛盾的消长。还有学者从军队与学校的关系出发,认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发展的关键一环,但学界的关注度与其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匹配,应深化史料挖掘和学术研究。大后方是区域抗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尽管大后方研究日渐繁荣,但仍存在站位不高、定位不明以及对基层史料关注和挖掘不够等问题。应该对中共大后方工作中全局与一隅、公开与秘密、国内与国际、上层与基层、党内与党外、政治与其他、建制与非建制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通盘思考。此外,社会史业已成为中共抗战史研究新的增长点。有学者表示,应加强对“人”的关怀,特别是对战斗与女性、抗战与电影,以及医疗卫生、复转军人优抚安置等社会生活议题的深入研究。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历史研究在于求真,应该充分考虑情感、人性、人际关系等因素,呈现中共抗战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文化史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有学者指出,现有研究对抗战时期中共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没有给予充分关注,比如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史料转移和保护工作就颇值得研究。

  随着中共抗战史研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传统领域不断深化,与会学者认为,要注重对传统领域和常规问题的再研究、再出发。军事史是抗战史研究的基础内容,学者们围绕战略战术、兵工生产、武器装备等选题,力图揭示中共抗战何以进行、何以胜利。有学者认为,在研究新四军军事战略的形成时,要充分考虑作为区域军事概念的“新四军”的独特性,从区域拓展和战争演进两个维度来考察其战略发展变化。还有学者指出,为使军事史研究更加精细、准确,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丰富度至关重要。例如,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是支撑根据地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学界普遍缺乏经营管理、技术应用、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基础。与会学者认为,可以从技术史视角切入,关注武器装备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典型产品,通过对军工发展历程的回顾,透视中共在极端物质条件下的动员整合能力。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发展阶段,抗战时期的民众民主参政情况历来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在研究参议会制度的特点时,需要引入时间因素,从抗战的长时段中考察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史,有学者主张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厘清根据地的人口、农业生产、农民负担、货币发行等基本经济数据,进而系统呈现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全貌。还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对新民主主义理论酝酿和发展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厘清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中“没收垄断资本”的酝酿和提出过程。

  为深化中共抗战史研究,与会学者在方法论和研究路径上提出了诸多深刻见解。学者们强调了“通古今之变”的重要性,认为时间和空间因素在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进程中具有核心作用,主张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现实视角反观历史问题。有学者提倡引入全球史研究的方法,以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增强问题意识,认为应该在探讨具体问题的同时,关注宏观理论框架的构建。有学者建议将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有机融合,加强对中共理论建树的阐释。例如,有必要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理论贡献,以及朱德等将帅在军事上的贡献重新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还有学者认为,国内学界对中共抗战史的研究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的文化观念史视角,但在借鉴时应强化批判性思维,关注理论的来源及其在西方学界包括日本学界的应用。此外,有学者认为,田野调查有助于发现地理因素、群众基础、社会环境等仅凭查阅档案难以体察的情况,对于抗日根据地研究非常重要。同时,随着科技发展,有学者提出,可以将文字材料与文物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抗战时期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还原,以验证回忆史料的准确性。还有学者强调了各类地图在中共抗战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研究对此类史料重视不够,应更加注重历史地理因素的作用。

  整体史视野下,国内外新史料的挖掘和利用对中共抗战史拓展研究领域、拓宽研究视角极为重要。有学者表示,要立足国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全面收集史料,例如从外国图书馆收集涉及中共抗战史的档案、日记、书信、照片等资料,让外国文献成为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有力补充。有学者强调,日文资料等“外围数据”可以反映抗战时期中共的重要决策部署;俄文资料也有很高研究价值,能够体现苏联在医疗、技术、兵工等方面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大力支持。在加强日方材料的运用和阐释方面,有学者提醒不能陷入其中,既要还原史实,又要观照现实。以整体史视野重新审视中共抗战史研究,有助于发现史料的空白点和薄弱点。与会学者认为,要加强若干新议题的史料挖掘和利用,特别要注重其中的基层史料。例如,日记因其直接性和共情力,在史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在档案开放受限时尤其能起到补充作用。然而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华北地区中共抗战的日记较多,华中和华南则相对薄弱,国统区和敌占区日文日记尤为稀缺。相关日记挖掘工作呈现出从关注高层决策到关注社会中下层的政治运作、日常生活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学界应该重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日记,其对基层社会的记录能够为中共抗战史研究提供新视角。有学者建议采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挖掘资料,充分运用宗祠、庙宇、碑刻、日记、书信来弥补档案史料的不足。还有学者指出,军工系统负责人和新四军技术人员的工作笔记是宝贵的技术史研究资料。在回忆录的筛选和运用上,有学者表示,鉴于回忆录存在主观性和选择性,需谨慎辨别其中的史实,结合多角度材料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避免“幸存者偏差”。

  总之,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共抗战史研究的前沿问题、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深化和创新抗战史研究尤其是中共抗战史研究,注入了新动力。与会学者指出,未来的中共抗战史研究应该注重从整体史视野出发,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探索战争与生态环境、战争与社会保障、思想文化与教育、法律法规等新议题;应该注重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整合应用,促进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还应该保持对“异质性”的追求,打破条条框框,发现历史中变化的、独特的东西。展望未来,随着学科融合不断深化,中共抗战史研究必将更加全面、细致,揭示更多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为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作出新的学术贡献。

  本文作者:石英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张学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5年第2期,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