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在四川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

  9月4日,四川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按照会议安排,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座谈会上发言,现予刊发。


  在四川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学习运用抗战历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全民族抗战的大后方,四川的抗战历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宏阔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英雄的巴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勠力同心抗日救亡,义无反顾参军参战,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广泛凝聚抗战力量,四川党组织筑起领导抗战的坚强堡垒。在党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下,四川党组织迅速恢复壮大。1937年7月,国共两党和地方实力派共同组建、由我党领导的“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四川形成。党中央先后派张曙时、李一氓、罗世文等人在川军及各界上层开展统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推动,促成川军出川抗战。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四川各级党组织,高举抗日、民主两大旗帜,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起联接西北和西南的红色交通线,为抗日前线输送有生力量。成功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成都“抢米事件”阴谋,领导组织抗议“市中事件”等系列群众运动,促成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的诞生,推动大后方形成了成都、重庆“两个民主运动的中心”,把全川人民的爱国激情汇集成汹涌澎湃的抗日洪流。

  大力宣传抗日主张,四川文化抗战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中共四川组织把《新华日报》的宣传发行作为宣传抗日主张的重要工作,发行量在四川陡增到万份。《四川日报》迁到成都后,党组织派出一批党员当校对工、编辑和经理,建立了秘密党支部。车耀先创办的《大声周刊》,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和路线。《蜀话报》《华西日报》等近20个刊物,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大批爱国文化人士和进步文化团体云集四川,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开展群众演出等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宜宾李庄等成为全国著名的抗战文化重镇。抗战文化在四川得到空前繁荣,极大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奋勇投身保家卫国,四川将士为抗战作出巨大牺牲贡献。在抗战前线,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川籍英豪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谱写了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壮歌。赵一曼在东北组织艰苦抗战,被俘后受尽酷刑、英勇就义,留下的家书跨越时空、彰显大爱。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川籍共产党高级将领或策马纵横太行山,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或领导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实施百团大战;或浴血奋战在苏北华东,发展壮大新四军,率部与日军进行殊死较量,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川籍共产党人陈修文、陈一华、彭为工等在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柴意新、解固基等参加正面战场作战为国捐躯。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总计340多万人,平均每16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人上前线,正面战场平均每5人中即有1个四川兵。川军将士参加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战役28个,伤亡64万余人,涌现出王铭章、乐以琴等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大,位居全国之首,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倾情提供人财物保障,四川地区成为全面抗战的坚实后方。抗战时期,巴蜀大地接纳安置了数量众多的内迁机关社团、企业和文教科研单位,发挥了战略依托、战时避难、修整蓄力的重要作用。截至1940年底,迁入复工企业184家,约占全国内迁复工企业的60%。国立同济大学、私立金陵大学等迁入高校达48所,占战前国统区高校的44%。抗战期间,四川贡献财政支出约4400亿元,征收谷物8400万余石,均占全国总量1/3以上。总计投入民工500多万人次参与各类战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抢修了川陕、川黔、川滇、川湘4条公路干线和4个战略轰炸机机场、5个驱逐机机场。四川藏族同胞动用数以万计的骡马,开辟从印度—拉萨—成都的骡马陆路运输线。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刊发的《感谢四川人民》社论中指出:“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

  四川的抗战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生动展现了巴蜀儿女的炽热爱国情怀,突出彰显了四川战略大后方的重要地位,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史观,捍卫历史正义,保护好利用好四川厚重的抗战红色资源,传承好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